重庆市卫生健康委员会行政规范性文件
重庆市卫生健康委员会 重庆市教育委员会
关于印发重庆市托幼机构和中小学校消毒隔离工作技术指南(试行)的通知
渝卫发〔2020〕7号
各区县(自治县)卫生健康委、教委(教育局),两江新区社发局、万盛经开区卫生计生局,市教委有关直属单位:
《重庆市托幼机构和中小学校消毒隔离工作技术指南(试行)》已经市卫生健康委、市教委领导同意。经主任会讨论通过,现予以印发,请认真贯彻执行。
重庆市托幼机构和中小学校消毒隔离工作技术指南
(试行)
为规范和加强托幼机构和中小学校消毒隔离工作,预防和控制感染性疾病的传播、扩散,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学校卫生工作条例》《消毒管理办法》《中小学校传染病预防控制工作管理规范》《传染病消毒技术指南》等相关规定,制定本技术指南。
一、消毒工作
(一)日常预防性消毒
托幼机构和中小学校应做好日常预防性消毒工作。按照《重庆市托幼机构和中小学校预防性消毒方案》要求,落实教室、学生宿舍、图书馆等重点场所的日常预防性消毒,保证教室、学生宿舍、图书馆等人群聚集场所通风换气。
(二)出现传染病例时的消毒
托幼机构和中小学校发生传染病疫情后,在落实日常预防性消毒的基础上,针对所发生传染病的特点,在卫生健康部门的指导下,采取针对性消毒措施,进行重点消毒。如当有霍乱、手足口病、菌痢等肠道传染病流行时,应重点消毒可能污染的饮水和食物,以及可能污染饮食的物品;当有流行性感冒、麻疹、风疹、非典型性肺炎、人禽流感、结核病等呼吸道传染病流行时,应对空气和飞沫、环境和物品表面进行消毒;当有手足口病等通过接触传播的传染病发生或流行时,应重点消毒生活用品、办公用品、玩具、衣物等。
当发生传染病聚集疫情时,要在社区(乡镇)医疗机构或区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专业消毒人员指导下,开展随时消毒和终末消毒,必要时由专业消毒人员开展消毒。
二、隔离管理
(一)晨午检及因病缺课病因追踪
托幼机构和中小学校要坚持以晨(午)检为核心的传染病症状监测,强化因病缺课学生(幼儿)的登记、报告、追踪,及时发现可疑传染病病例。对晨(午)检发现的可疑传染病病例要及时告之家长并劝其到正规医院就诊,减少传染病蔓延或病情的延误。校(园)长必须每天及时掌握全校(园)晨(午)检情况,及时发现并处置聚集性疫情苗头。
(二)疑似或确诊病例隔离
一旦发生传染病疫情,要高度重视首例患者管理,在卫生健康部门指导下,按照《学校常见传染病隔离观察工作要点》(附件2),做好传染源的隔离,从源头防控疫情扩散。疑似或确诊病例隔离期间,学校应采取适当方式,家校联动,给予因病缺课学生课业辅导,消除家长、学生因病落下课程的心理负担。
(三)班级观察管理
学校(园)发生传染病疫情时,病例所在班级应采取观察措施,加强日常监测。由保健教师或班主任负责开展班级观察,观察期间,病例所在班级应与其他班相对隔离,原则上不得分班、并班;活动、就餐、入厕场所等应尽量分开或错时。如班级出现新病例,应从最后一例起重新计算观察期至期满。观察期详见附件2。
(四)治愈及隔离期满返校
托幼机构和中小学校要做好学生家长的沟通和宣传教育,严格掌握隔离学生复课标准,隔离期满不再具有传染性后,持辖区指定医疗机构出具的证明(隔离期满、持复课证明两者必须同时满足)方能返校(园)上课。学校要查看并保存复课证明并做好相关记录。
三、相关要求
(一)高度重视消毒隔离
做好消毒隔离,是有效阻断感染性疾病传播扩散的最有效方式,也是减少和控制托幼机构和中小学校发生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重要基础性工作,各托幼机构和中小学校必须高度重视。各区县教育行政部门应督促指导学校、幼儿园建立完善本校(园)消毒隔离制度,落实专人负责,加强人员培训,保障必要的消毒隔离设施设备,储备足量、齐全的消毒剂、消毒器械及所需的个人防护用品,落实消毒隔离各项工作。
(二)加大培训指导力度
托幼机构和中小学校健康教育、传染病防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防控处置是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重要内容,也是社区(乡镇)医疗机构公共服务的重要内容。各区县妇幼保健中心、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社区(乡镇)医疗机构应结合日常工作,切实加大辖区学校健康教育、传染病防控宣传培训力度,指导托幼机构和中小学校消毒隔离、健康检查、缺课缺勤原因追查等工作。各托幼机构和中小学校应主动加强与社区(乡镇)医疗机构沟通合作,创新工作方式,由医生定期进校园开设传染病防控知识等健康课堂,开展多形式、多途径的医教结合,充分发挥和依托医疗卫生机构专业力量,切实做好学校消毒隔离及其他传染病防控工作。
(三)强化日常监测评估
各区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应对辖区托幼机构和中小学校消毒工作开展质量控制和消毒效果评估。评估内容包括消毒剂适用对象、配制方法、使用中消毒剂浓度、消毒方式、范围和作用时间、工作人员个人防护等。各区县卫生健康监督执法机构应定期组织开展对托幼机构和中小学校消毒隔离等传染病防控工作的监督检查,依法对违反有关卫生法律法规行为进行处理。
有条件的托幼机构和中小学校,可在医疗卫生机构的指导下,通过紫外线强度测试卡和消毒剂浓度试纸等方式,开展现场快速检测和消毒评估,确保日常消毒效果。
本指南从2020年2月14日起施行。
附件:1.重庆市托幼机构和中小学校预防性消毒方案
2.学校常见传染病隔离观察工作要点
3.传染病可疑病例/病例的呕吐腹泻物应急处置
附件1
重庆市托幼机构和中小学校预防性消毒方案
一、消毒对象
预防性消毒对象包括教室、办公室、实验室、图书室、食堂、学生寝室、公共浴室、卫生间等场所和使用物品。
二、消毒频次
预防性消毒是一项经常性的工作,一般情况下对环境和物品表面每天至少进行1次清洁。托幼机构按要求每天进行预防性消毒,中小学每周消毒1次~2次。在节假日返校前后,或当社会上有传染病流行时,应适当增加清洁和消毒次数。
三、消毒人员的个人防护
配置和使用化学消毒剂时,应做好个人防护,穿工作服/隔离衣、戴长袖橡胶手套、必要时戴一次性使用医用外科口罩,确保有足够的通风。摘除手套和脱卸个人防护用品后应及时用肥皂或抗菌洗手液彻底清洗双手。
四、消毒方法
根据校(园)实际,选择经济、方便、有效的消毒方法。选用化学消毒方法时,应选择环保安全、无(低)毒、刺激性小的消毒剂;确保消毒剂在有效期内使用;按照说明书配制消毒液;消毒药械应符合国家消毒产品相关要求。
(一)室内通风换气和空气消毒
通风换气是清除室内空气污染物、改善室内微环境和空气质量的重要措施。托幼机构和中小学校教室、活动室、就餐场所、寝室(宿舍)每天上、下午应至少开窗通风1次(雾霾天气和使用循环风空气净化消毒器除外),每次30分钟以上。可利用午休时间、体育课或课外活动等时间段进行通风,也可在每节课的课间开窗通风。通风条件不良的建筑,应采用机械通风换气。
使用空调的房间,每月至少清洗一次空调过滤网和过滤器,也可定期用有效氯500mg/L的含氯消毒液擦拭防尘网表面。
有条件的学校(幼儿园),可采用紫外灯照射(按1.5w/m3安装紫外线灯、每次照射时间≥30分钟)或使用过氧化氢等化学消毒剂、中草药空气消毒剂进行气溶胶喷雾或薰蒸消毒,消毒后应及时通风换气。
(二)环境和一般物体表面消毒
对教室、宿舍、办公室、实验室、图书室、公共浴室等公共区域的地面、墙壁、门窗、课桌椅、洗手池、门把手、楼梯扶手等物体表面每天应进行湿式清扫、清洁擦拭。必要时可用0.05%~0.1%过氧乙酸、有效氯250mg/L~500mg/L的含氯消毒剂溶液、50mg/L~100mg/L二氧化氯溶液等擦拭消毒,15分钟~30分钟后用清水擦净;金属等不耐腐蚀的物体表面可用5000mg/L洗必泰或2000mg/L的复合季铵盐消毒液擦拭、喷洒,15分钟~30分钟后用清水擦净;办公室设施如电脑键盘鼠标等定期用75%的乙醇擦拭消毒;饮水机可用75%的乙醇擦洗内胆后,使用50mg/L~100mg/L二氧化氯溶液、有效溴含量250mg/L的含溴消毒剂溶液或10000mg/L过氧化氢消毒液注满饮水机内胆进行浸泡消毒,15分钟~30分钟后用清水洗净。
(三)玩具消毒
托幼机构玩具应定期清洗消毒,保持玩具清洁卫生。布制玩具可采用日光照射(直射阳光下曝晒3 h ~6h,曝晒时注意摊开、翻动使各个部位都接受阳光照射)、煮沸消毒、70℃以上温水机械清洗等方式进行消毒;塑料玩具可用含有效溴为250mg/L的含溴消毒剂溶液、100mg/L二氧化氯消毒液或0.1%过氧乙酸消毒剂溶液等浸泡、擦拭或喷洒,15分钟后用清水冲洗或擦拭,每日1~2次;金属玩具可用5000mg/L洗必泰或2000mg/L的复合季铵盐消毒液擦拭、喷洒,15分钟后用清水冲洗或擦拭。
(四)手消毒
饭前便后用流动水清洁洗手,若接触污染较大的公用物件,可用肥皂或抗菌洗手液,也可用0.1~0.2%碘伏、或是醇类、胍类、季铵盐类和醇复配的手消毒剂等消毒,洗净后用清洁毛巾或一次性纸巾擦干。
(五)医疗器材消毒
医务室的体温计、血压计、听诊器应在清洁的基础上采用75%的乙醇或含有效氯250mg/L~500mg/L的含氯消毒剂等浸泡30分钟后,清洁干燥备用;剪刀、镊子等器械用2%戊二醛浸泡30分钟后用无菌水冲洗后使用,有条件的首选压力蒸汽灭菌法。
(六)食堂消毒
1.餐饮具消毒。餐饮具用后首先彻底清洗去污再消毒,严格执行 “一洗二涮三冲四消毒五保洁”制度。消毒首选热力消毒法,煮沸10分钟,或流通蒸汽消毒10分钟;也可使用远红外线消毒柜,125℃维持15分钟,温度降至40℃以下开箱使用,或使用自动冲洗消毒洗碗机。无热力消毒条件时,可采用化学消毒法,可用有效氯含量为250mg/L~500mg/L的含氯消毒液、有效溴含量250mg/L的含溴消毒剂溶液、100mg/L二氧化氯溶液或0.1%过氧乙酸溶液等浸泡10分钟~15分钟后用洁净水冲洗。
2.厨具消毒。砧板、刀具等食品加工工具、容器应及时清洗消毒,严格做到生熟分开。消毒首选热力消毒法,煮沸10分钟,或流通蒸汽消毒10分钟;也可用有效溴含量为250mg/L的含溴消毒剂溶液浸泡或擦拭消毒, 20分钟后用清水洗净晾干。
3.餐桌、椅、台面消毒。每天进行清洁擦拭,必要时可0.1%过氧乙酸或有效氯含量为250mg/L~500mg/L的含氯消毒剂或有效溴含量为250mg/L的含溴消毒剂溶液擦拭消毒,15分钟~30分钟后用清水擦净。
(七)衣服、被褥、毛巾等织物消毒
可采用日光照射,直射阳光下曝晒3 h ~6h,曝晒时注意衣物摊开、翻动使各个部位都接受阳光照射;耐热的衣物可煮沸消毒,将欲消毒的衣物完全浸没水中,加热煮沸15分钟以上或70℃以上温水机械清洗30分钟,再清水漂洗,也可采用压力蒸汽消毒;不耐热的衣物可浸入有效氯含量为250mg/L~500mg/L的含氯消毒剂、有效溴含量为250mg/L的含溴消毒剂溶液、0.1%过氧乙酸或2000mg/L洗必泰等消毒液中浸泡15分钟~30分钟,取出用清水洗净晾干。
(八)卫生间消毒
卫生间地面及托幼机构卫生间墙面1.4m以下等表面定期清扫、消毒,可用含有效氯或有效溴500mg/L的消毒液进行喷洒或拖擦,15分钟~30分钟后用清水冲洗或擦拭,每日1次~2次;清洁用品使用后可用有效氯500mg/L的消毒液浸泡消毒30分钟,尽量保持干燥。
(九)拖布和抹布等消毒
托幼机构和中小学校不同的区域应使用不同的拖布和抹布,食堂和盥洗室的拖布、抹布应专用。隔离观察区域室内物品用具应专用,清洁用具按病种分室使用,并按要求进行消毒,使用后未经消毒的物品不得带至室外。应针对不同区域(如食堂、教室、盥洗室等)用不同的颜色编码清洁用具。清洁桶应在每次使用后清洗、充分干燥后倒置储存。拖布和重复使用的抹布用完后应洗净、悬挂晾干或烘干,必要时煮沸消毒或含有效氯250mg/L~500mg/L的含氯消毒液浸泡15分钟~30分钟后洗净晾干备用。
附表
不同消毒对象的预防性消毒方法一览表
消毒对象 | 预 防 性 消 毒 方 法 | 用量 | 作用时间 |
室内空气 | 上午和下午至少开窗通风1次 |
| 每次≥30min |
紫外灯照射 | 1.5w/m3 | 30min | |
环境、一般物体表面 | 0.05~0.1%过氧乙酸擦拭消毒 | 适量 | 15~30min |
有效氯含量250~500mg/L的含氯消毒剂溶液擦拭、喷洒消毒 | 适量 | 30min | |
50~100mg/L二氧化氯溶液擦拭消毒 | 适量 | 30min | |
不耐腐蚀的物体表面 | 5000mg/L洗必泰或2000mg/L的复合季铵盐消毒液擦拭、喷洒 | 适量 | 15~30min |
75%的乙醇擦拭消毒 | 适量 |
| |
饮水机 | 专用消毒剂或50~100mg/L二氧化氯溶液、有效溴含量250mg/L的含溴消毒剂溶液或10000mg/L过氧化氢消毒液注满饮水机内胆进行浸泡消毒 | 注满 | 20min |
75%的乙醇擦拭饮水机外表面 | 适量 |
| |
玩具 | 阳光曝晒 |
| 3~6h |
煮沸消毒 | 100℃ | 10min | |
含有效溴为250mg/L的含溴消毒剂溶液、100mg/L二氧化氯消毒液或0.1%过氧乙酸消毒剂溶液擦拭或喷洒 | 适量 | 15min | |
5000mg/L洗必泰或2000mg/L的复合季铵盐消毒液浸泡、擦拭、喷洒 | 适量 | 15min | |
手
| 0.1~0.2%碘伏、或是醇类、胍类、季铵盐类和醇复配的手消毒剂 | 适量 | 1min |
体温计、血压计、听诊器等医疗器材 | 75%乙醇擦拭 |
|
|
有效氯含量250 ~500mg/L 的含氯消毒剂浸泡 | 适量 | 30min
| |
剪刀、镊子等医疗器材 | 压力蒸汽灭菌法 | 121℃ | 15~20min |
2%戊二醛浸泡 | 适量 | 30min | |
餐饮具消毒 | 煮沸或流通蒸汽消毒 | 100℃ | 10min |
远红外线消毒柜 | 125℃ | 15min | |
有效氯含量为250~500mg/L的含氯消毒液、有效溴含量250mg/L的含溴消毒剂溶液、100mg/L二氧化氯溶液或0.1%过氧乙酸溶液等浸泡消毒 | 适量 | 10~15min | |
砧板、刀具等厨具消毒 | 煮沸或流通蒸汽消毒 | 100℃ | 10min |
有效溴含量为250mg/L的含溴消毒剂溶液浸泡或擦拭消毒 | 适量 | 20min | |
衣服、被褥、毛巾等织物消毒 | 阳光下曝晒 |
| 3~6h |
煮沸消毒 |
| 15min | |
有效氯含量为250~500mg/L的含氯消毒剂、有效溴含量为250mg/L的含溴消毒剂溶液、0.1%过氧乙酸或2000mg/L洗必泰等消毒液中浸泡消毒 | 适量 | 15~30min | |
卫生间消毒
| 含有效氯或有效溴500mg/L的消毒液进行喷洒或拖擦 | 适量 | 15~30min |
拖布或抹布等消毒 | 含有效氯250~500mg/L的含氯消毒液浸泡消毒 | 适量 | 15~30min |
附件2
学校常见传染病隔离观察工作要点
一、肠道和接触传播传染病隔离观察要点
序号 | 疾病名称 | 潜伏期 | 隔离期 | 班级观察期 | 医学观察内容 |
---|---|---|---|---|---|
1 | 手足口病/ 疱疹性咽峡炎 | 2-7天 | 发病后14天 | 14天 | 精神状况、口腔粘膜、手足掌部有无散在疱疹斑疹,发热 |
2 | 细菌性痢疾 | 1-7天 | 一般对象病例症状消失后继续服药3天后停止管理;重点职业人员症状消失后继续服药3天,并在停药后第5天起进行粪便培养2次,阴性者解除管理,但应隔季度做一次粪便培养 | 7天 | 发热、腹痛、腹泻、里急后重及脓血便等 |
3 | 急性出血性结膜炎 | 数小时-2天 | 发病后7天 | 7天 | 双眼有剧烈的异物刺激感或烧灼及痒感,畏光流泪、眼部分泌物增多,眼睑浮肿,结膜下出血等。 |
4 | 甲肝 | 14-49天 | 发病日起三周 | 45天 | 精神、畏寒、发热、食欲、呕吐和小便颜色等。 |
5 | 戊肝 | 15-75天 | 发病日起三周 | 45天 | |
6 | 伤寒 | 3-60天,常见14-21天 | 临床症状完全消失后2周或临床症状消失、停药一周后,粪检2次阴性(2次间隔为2-3天) | 23天 | 发热、全身不适、食欲减退、腹胀等。 |
7 | 副伤寒 | 1-15天 | 临床症状完全消失后2周或临床症状消失,停药一周后,粪检2次阴性(2次间隔为2-3天) | 15天 | |
8 | 诺如病毒感染性腹泻 | 12-72小时,多在24-48小时 | 病人症状消失后72小时;从事保育、食品和制水等重点人员症状消失后72小时,且实验室诺如病毒核酸检测阴性 | 3天 | 腹泻(次数、大便性质)、呕吐(次数)等。 |
二、呼吸道传染病隔离观察要点
序号 | 疾病名称 | 最短-最长潜伏期 | 隔离期 | 班级观察期 | 医学观察内容 |
1 | 流行性感冒 | 1-4天 | 发病后7天 | 7天 | 发热、伴咳嗽或咽痛等。 |
2 | 水痘 | 14-21天 | 发病后14天 | 21天 | 发热、皮疹/疱疹(头皮、胸腹部)等 |
3 | 流行性腮腺炎 | 14-25天 | 腮腺肿大完全消失或发病后10天 | 21天 | 发热、单侧或双侧腮腺肿痛等。 |
4 | 猩红热 | 1-12天,一般2-5天 | 足量抗生素治疗24小时后,且体温正常 | 12天 | 发热、咽峡炎、草莓舌、全身弥漫性鲜红色皮疹等。 |
5 | 麻疹 | 6-21天 | 隔离至出疹后4天,并发肺部感染者延长至出疹后14天 | 21天 | 发热、皮疹、咳嗽、结膜炎等 |
6 |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 | 2-10天 | 自发病日起不少于7天 | 7天 | 发热、上呼吸道感染症状、皮肤及口腔黏膜有无广泛瘀斑瘀点等 |
7 | 风疹 | 14-21天 | 出疹后5天 | 21天 | 发热、皮疹、淋巴结肿大等。 |
8 | 白喉 | 1-7天 | 临床症状消失、咽拭子2次(间隔2天)细菌培养阴性为止。无培养条件时,应隔离到症状消失后14天 | 7天 | 发热、精神萎靡、眼部疼痛、扁桃体炎、咽扁桃体假膜、鼻涕带血等。 |
9 | 百日咳 | 2-21天 | 病例接受抗生素治疗5天(疗程最短7天)后,未接受抗生素治疗的疑似病例应进行隔离,直到阵发性咳嗽3周后或咳嗽停止为止。 | 21天 | 流涕、咳嗽,尤其是反复、剧烈咳嗽等。 |
附件3
传染病可疑病例/病例的呕吐腹泻物应急处置
有条件的托幼机构和中小学校应使用呕吐腹泻物应急处置包清理和处置传染病可疑病例/病例的呕吐腹泻物,不可使用拖布或抹布直接清理。呕吐腹泻物处置应由保育员(老师) 或经培训的保洁员进行。没有呕吐腹泻物应急处置包的,需准备好消毒干巾/一次性吸水材料/干净抹布、消毒液或是消毒湿巾、医疗废物袋及个人防护用一次性医用外科口罩、手套和隔离衣备用。
儿童(学生)发生呕吐后,当班保育员、老师或经培训的保洁员应立即疏散周围的学生(幼儿)离开,并用消毒干巾或是沾取了消毒液的一次性吸水材料/干净抹布覆盖包裹呕吐物,30分钟后,在穿戴好医用外科口罩、手套和隔离衣的情况下,用覆盖的消毒干巾或是一次性吸水材料/抹布移除呕吐物放入医疗废物袋,按医疗废物集中处置,或用含有效氯5000mg/L消毒剂溶液浸泡消毒30分钟后处理。然后用消毒液或消毒湿巾擦(拖)拭可能接触到呕吐物的物体表面及其周围(消毒范围为呕吐物周围2米,建议擦拭2遍), 30分钟后,用清水去除消毒液残留; 接触过污染物品或潜在污染物品时均应洗手。儿童(学生)必须在消毒完全完成后,方可回教室。对于马桶或便池内的呕吐腹泻物,应先用含氯消毒剂(如漂白粉)均匀撒在上面(包括周边)进行覆盖,盖上马桶盖,作用30分钟后用水冲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