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政务公开>卫生健康领域民生信息>医疗卫生>疾病防控 > 政策文件
[ 索引号 ] | 11500000MB1670604W/2024-00048 | [ 发文字号 ] | 渝卫发〔2024〕6号 |
[ 主题分类 ] | 卫生 | [ 体裁分类 ] | 公文 |
[ 发布机构 ] | 市卫生健康委 | ||
[ 成文日期 ] | 2024-01-12 | [ 发布日期 ] | 2024-01-29 |
关于印发健康中国重庆行动—心脑血管疾病防治行动实施方案(2024—2030年)的通知
各区县(自治县)卫生健康委、发展改革委、教委、科技局、经济信息委、民政局、财政局、文化旅游委、市场监管局、体育局、总工会、红十字会,两江新区社发局、经济运行局,重庆高新区公共服务局、改革发展局,万盛经开区卫生健康局、发展改革局,各委属(代管)单位,部队医院:
为全面落实《健康中国重庆行动(2019—2030年)》《健康中国行动—心脑血管疾病防治行动实施方案(2023—2030年)》,深入开展心脑血管疾病防治行动,切实维护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市卫生健康委等12个部门联合制定了《健康中国重庆行动—心脑血管疾病防治行动实施方案(2024—2030年)》。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重庆市卫生健康委员会 重庆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重庆市教育委员会 重庆市科学技术局
重庆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 重庆市民政局
重庆市财政局 重庆市文化和旅游发展委员会
重庆市市场监督管理局 重庆市体育局
重庆市总工会 重庆市红十字会
2024年1月12日
健康中国重庆行动—心脑血管疾病防治行动实施方案(2024—2030年)
为贯彻党中央关于实施健康中国战略的决策部署,全面落实《健康中国重庆行动(2019—2030年)》《健康中国行动—心脑血管疾病防治行动实施方案(2023—2030年)》,深入开展心脑血管疾病防治工作,切实提升心脑血管疾病防治成效,特制定本方案。
一、总体要求
(一)总体思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坚持新时代党的卫生健康工作方针,深入推进健康中国重庆行动,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牢固树立大卫生、大健康的观念;坚持以基层为重点,预防为主,中西医并重,创新体制机制和工作模式,推进“以治病为中心”向“以人民健康为中心”转变,提升人民群众健康素养水平;将健康融入所有政策,动员全社会行动起来,加强政策引导和资源统筹,有效降低人群心脑血管疾病风险和心脑血管疾病死亡率,提升心脑血管疾病高危人群健康相关生活质量,为共建共享健康中国奠定重要基础。
(二)主要目标。到2030年,建立完善的心脑血管疾病监测网络,优化全市的心脑血管疾病综合防控和早诊早治体系;各级医疗卫生机构的心脑血管疾病防治能力和质量进一步改善,人民群众心脑血管相关健康素养显著提升,心脑血管疾病防治技术取得较大突破;心脑血管疾病发病率及危险因素水平上升趋势得到有效控制,心脑血管疾病死亡率下降到190.7/10万以下。
二、实施危险因素控制,降低发病和死亡风险
(三)强化政府主导,落实部门责任。建立政府主导,部门协作,全社会参与的工作机制。将居民心脑血管健康促进融入各有关政策中。加大健康支持性环境建设力度,加强健康支持性环境的动态管理,加快补齐健身设施短板,增加公共体育设施服务补给,进一步增加公共体育设施场所数量和覆盖范围,落实全市公共体育设施向公众低收费或免费开放,构建完善全民健身公共卫生服务体系,提升群众身体素质和健康水平;大力倡导健康生活方式,提倡科学运动;推进食品营养标准体系建设,强化食品营养标签的指导作用;鼓励食盐企业生产和销售低钠盐;学校、养老机构等单位食堂、餐饮经营者要全力推进“互联网+明厨亮灶+AI识别”等智慧管理手段运用,规范原料采购、进货验收、保管贮存、加工制作、分餐售卖、食品留样、清洗消毒等全过程管理;鼓励开展多种形式的全民健身赛事活动,要求机关企事业单位全面开展工间健身活动;企事业单位完善职工年度健康体检和健康档案,充分利用健康体检数据开展心脑血管疾病风险评估和全程健康管理,降低心脑血管疾病风险水平;落实65岁以上人群健康管理服务,做实做细老年人健康管理,积极推动健康老龄化;加强中小学生健康教育,倡导合理膳食,保障在校运动时间,把学生体质健康状况纳入学校考核评价体系;积极推进无烟环境建设,深入开展控烟宣传,强化戒烟服务,广泛禁止烟草广告,持续推进控烟措施。(市卫生健康委、市发展改革委、市财政局、市教委、市经济信息委、市民政局、市市场监管局、市体育局、市总工会按职责分工负责)
(四)树立个人健康观念,加强健康监测。提升心脑血管健康观念,强化每个人是自己健康第一责任人意识,形成人人关注心脑血管健康的良好氛围。充分利用传统媒体和新媒体在全社会加强健康宣教,各级医疗机构应针对心脑血管疾病高危人群提供个性化的健康教育,提高居民对心脑血管疾病危险因素认识。提倡居民定期进行健康体检,依托健康大数据开展心脑血管疾病风险综合评估,开发心脑血管疾病风险监测工具,开展覆盖35岁以上人群的心脑血管疾病风险监测。倡导心脑血管疾病高危人群经常测量血压,每6个月进行血脂、血糖检测。推广个人血压、血糖定期自测,指导居民及时了解个人超重肥胖的状况。(市卫生健康委、市教委、市文化旅游委按职责分工负责)
三、加大全民健康教育力度,不断提高健康素养
(五)加强健康教育,向公众提供权威健康知识。丰富心脑血管健康科普资源,完善健康教育网络,发挥全媒体健康科普知识发布和传播机制的作用。开展心脑血管疾病防治知识竞赛和健康达人赛,发挥健康指导员和社会志愿者的作用,普及健康知识。到2030年,30岁及以上居民高血压知晓率达到65%,18岁及以上居民糖尿病知晓率达到60%,居民对血脂异常、吸烟、饮酒等危害的认识有效提升。推广中医治未病干预指南。(市卫生健康委、市文化旅游委按职责分工负责)
(六)拓展健康知识传播渠道。进一步丰富面向个人、家庭、社区、社会等各层面的健康资讯传播形式和传播内容,引导群众遵循健康生活方式。媒体积极提供和传播有质量的心脑血管疾病防治相关健康知识和信息;各级工会组织开展面向职业人群的预防心脑血管疾病健康宣教;采取适宜的方式,在大中小学生健康教育中普及预防心脑血管疾病相关常识;地铁、机场、车站、商超、写字楼等人群密集场所要设置相关设施,传播心脑血管疾病防治相关健康知识,不断提升公众健康意识;加强对各级医疗机构和基层社区人员的培训,对社区居民广泛开展健康宣教;进一步完善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开展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的考核机制,推动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产出更多权威健康科普作品,开展健康科普作品评选活动和讲解技能大赛。(市卫生健康委、市教委、市文化旅游委、市总工会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四、加强心脑血管疾病综合监测,不断提高监测质量
(七)加强心脑血管疾病综合监测。扩大重庆市心脑血管疾病及相关危险因素的流行调查覆盖面,掌握健康生活方式、相关危险因素和主要心脑血管疾病流行特征及变化趋势。建立覆盖全市的心脑血管疾病监测,加强心脑血管疾病发病和死亡监测,提高监测效率及质量,规范信息管理,保护患者隐私和信息安全。提高心脑血管疾病发病、死亡和残疾等疾病负担评估水平。(市卫生健康委)
五、强化关口前移,创新心脑血管疾病同防同治路径
(八)拓展社区心脑血管疾病防治服务范围。建立完善重庆市高血压、高血糖、高血脂“三高共管”的防治体系,加强基层医疗机构“三高共管”质量。到2030年,高血压、糖尿病患者基层规范管理服务率均达到70%,治疗率、控制率在2018年基础上持续提高,35岁以上居民年度血脂检测率达到35%。探索将冠心病、脑卒中患者的二级预防和康复治疗纳入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范围。鼓励具备条件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设立卒中门诊,加强脑卒中高危人群的筛查与健康管理,开展脑卒中预防及脑卒中患者的康复管理。推广高血压等慢性病患者管理中医特色适宜技术、中西医结合诊疗指南和专家共识。到2030年,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提供6类以上中医非药物疗法的比例达到100%,村卫生室提供4类以上中医非药物疗法的比例达到80%。(市卫生健康委负责)
(九)加大心脑血管疾病早期筛查和早诊早治力度。创新心脑血管疾病同防同治路径。持续推进心脑血管疾病早期筛查与综合干预工作,立足医疗机构慢性病健康管理和诊疗服务,加强个体化心脑血管疾病风险综合评估,充分利用职工体检、老年人健康体检、居民健康档案管理服务等渠道开展心脑血管疾病机会性筛查。针对心脑血管疾病高危人群,建立基层医疗机构与二级以上医院的协同早诊早治模式。推进出生缺陷综合防治,加大先天性心脏病防控力度。(市卫生健康委牵头,各有关部门配合)
(十)提升心脑血管疾病防治能力。建立更加紧密的医疗机构和疾控机构合作模式,健全心脑血管疾病防治工作质量监测和评价体系。不断开展继续教育、在职培训和质量提升工作,进一步优化完善相关技术指南、操作规范,提高医务人员心脑血管疾病及其危险因素管理能力。(市卫生健康委牵头,各有关部门配合)
(十一)推进心脑血管疾病防治新模式。丰富“互联网+医疗健康”服务,促进二级以上医院和基层医疗机构的信息互联互通,推广智能化预防与诊疗技术,提升基层医疗机构服务能力和质量。(市卫生健康委牵头,各有关部门配合)
(十二)推进心脏康复中心建设。大力推进全市各级医疗机构心脏康复中心建设,构建心脏康复分级诊疗体系和协作网络。依托心脏康复中心落实和巩固心脑血管疾病的早诊早治及全程管理。(市卫生健康委牵头,各有关部门配合)
六、完善急救体系,提高规范化、同质化诊疗水平
(十三)加强急救知识与技能普及。积极推动应急救护培训进社区、进农村、进学校、进企业、进机关、进家庭,普及全民应急救护知识,使公众掌握必备的心肺复苏、脑卒中识别等应急救护知识与技能。加强重点行业、重点场所、重点人群急救知识与技能培训,将急救知识和基本急救技能培训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加强公共场所自动体外除颤器(AED)等急救设施设备配备,对配备的急救设备加强巡检,确保紧急时刻能取可用。选树群众性自救互救典型人物,宣传勇于施救的典型案例,倡导“关爱生命救在身边”文明风尚,不断完善公众急救支持性环境。(市卫生健康委、市教委、市红十字会按职责分工负责,各有关部门配合)
(十四)加强院前院内急救衔接。加强院前医疗急救体系建设,畅通院前院内一体化急救绿色通道,实现院前急救与院内急诊有效衔接。到2030年,所有二级以上医院卒中中心均开展静脉溶栓技术。有条件的地方通过建立胸痛和脑卒中“急救地图”,切实提高救治效率。(市卫生健康委负责)
(十五)加强心脑血管疾病医疗质量管理。完善心脑血管疾病相关诊疗指南、技术操作规范和(或)临床路径等。推动心脑血管疾病相关医疗质控中心所有区县全覆盖。针对重点病种和技术,按年度发布医疗质量安全报告,指导地方和医疗机构有针对性地开展改进工作。(市卫生健康委负责)
七、加强科技创新攻关,解决防治关键技术问题
(十六)加强临床医学研究和协同网络建设。充分发挥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等)在心脑血管疾病防治科技攻关方面的作用。加大心脏康复相关科研项目投入,促生一批有特色、可落地、能复制的原创的心脏康复技术和理论。重点针对人群风险地区差异、发展趋势和关键领域开展科技攻关和成果转化。积极组织在开展临床研究和成果推广等方面的引领示范带动作用,持续提升我市心脑血管疾病防治的整体科技水平。(市卫生健康委、市科技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十七)加快防治科技成果转化与推广。加大对应用价值突出的心脑血管疾病防治科技成果支持力度,在财政投入、政府采购等方面加强支持,加强成果转化、评价和推广。支持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等)产出的有应用价值的心脑血管疾病防治成果转化和推广,为提升我市心脑血管疾病防治水平提供科技支撑。(市卫生健康委、市科技局及各有关部门按职责分工负责)
八、组织实施
(十八)加强组织领导。各区县要加强政府领导,建立健全心脑血管疾病防治工作领导协调机制,明确技术支持单位。要强化责任,明确部门职责和分工,结合本地实际,制订具体实施方案,确保健康中国重庆行动—心脑血管疾病防治行动各项措施落到实处。(各有关部门按职责分工负责)
(十九)加强统筹协调。各区县要加强心脑血管疾病防治行动与健康中国重庆行动的其他有关专项行动的有机结合、整体推进。相关部门要加强资源统筹和协同,引导全社会共同参与心脑血管疾病防治工作,加强力量整合,完善激励机制,形成心脑血管疾病防治的强大合力。(各有关部门按职责分工负责)
(二十)狠抓督促落实。各区县要加强对心脑血管疾病防治工作的动态评估,建立健全评价机制。要加强督促指导,适时针对重点部门、重点工作组织实地调研,对政策措施实施效果进行综合评价,切实保障防治工作效果。(市卫生健康委牵头,各有关部门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