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政务公开>卫生健康领域民生信息>医疗卫生>疾病防控 > 重点工作
[ 索引号 ] | 11500000MB1670604W/2019-02540 | [ 发文字号 ] | |
[ 主题分类 ] | 卫生 | [ 体裁分类 ] | 公告公示 |
[ 发布机构 ] | 市卫生健康委 | ||
[ 成文日期 ] | 2019-09-06 | [ 发布日期 ] | 2019-09-06 |
重庆市登革热疫情防控工作通报
近期,我市发生登革热疫情。疫情发生后,渝北区、两江新区、江北区先后启动应急响应机制,做好患者治疗,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强化防蚊灭蚊等防控措施。截至9月6日12时,累计报告登革热病例53例,均为轻症,其中29例已痊愈,其他24例正在康复中。
市卫生健康委第一时间派出疾病预防控制和临床医疗专家赴当地对疫情防治工作进行指导。目前,我市登革热疫情防控工作有序展开,疫情可防可控。专家提示:登革热是一种通过伊蚊(花蚊子)传播的自然疫源性疾病,人与人之间不会直接传播。登革热传播速度快,潜伏期长,为自限性疾病,患者以轻症为主。
当前是登革热流行季节,受东南亚疫情影响,今年全国登革热病例较往年显著增加。登革热可防可控可治,关键在于预防。广大群众要加强健康防护意识,“清积水,灭成蚊,防叮咬”,如出现发热、头痛、红疹、肌肉酸痛等症状,应及时到当地医疗机构就医治疗,并告知外出旅行史,以便早期诊断治疗。
居民自我预防登革热要点
1. 预防登革热的关键是防蚊灭蚊、清除孳生地。
2. 无积水就无蚊虫,无蚊虫就无登革热。居民应从自我做起,做好居家环境及周边环境的卫生、蚊虫孳生地清理。特别要清理居家环境内的小型水体,如花盆、水桶(盆)、旧轮胎、坑洼等的积水。
3. 没有叮咬就没有传播。居民要做到“防叮咬、灭成蚊”,关键在于以下几点:
(1)每日伊蚊活跃时间段(上午8~10点和傍晚4~6点)减少外出活动,减少到积水和植被丰富的地点散步或健身运动。
(2)尽量避免在凉亭、绿化带等户外阴暗处逗留,并且远离积水、废旧轮胎等容易孳生蚊子的地方。
(3)如若外出,请穿好浅色的长衣长裤,裸露皮肤涂抹驱蚊剂,一般每2~4小时需要补喷一次。
(4)户内安装好纱窗,可喷杀虫剂灭蚊。
4. 积极配合当地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做好公共环境整治、成蚊灭杀以及孳生地的清理等工作,及时清除各类积水、垃圾以及卫生死角,切实降低蚊密度,严防登革热。
5. 近期若去东南亚或国内其他发生登革热疫情的地区旅游、务工、商务,要做好自身防蚊工作。发现发热、头痛、红疹、肌肉酸痛等症状,及时就医。
登革热防控知识问答
一、什么是登革热?
登革热是由登革热病毒引起的急性病毒性疾病,通过伊蚊(花斑蚊)叮咬在人群中传播。人与人之间不会直接传播。
二、感染登革热后会有哪些表现?
一般临床症状:急性起病,发热,较剧烈的头痛、眼眶痛、全身肌肉痛、骨关节痛及明显疲乏等。可伴面部、颈部、胸部潮红,结膜充血。
部分患者具有具有皮疹及出血症状。皮疹:发病后第3-6天,面部四肢出现红色皮疹或出血疹。痒,不掉皮, 3-4天后消退。出血:个别病例在发烧5-8天后可能有出血的现象,包括鼻子出血,牙龈出血,皮肤下出血,尿血等。其他症状:疲劳乏力以及恶心、呕吐等。
三、疑似感染登革热或得了登革热该如何治疗?
1. 应及时就医。
2. 发病后要注意休息,注意防蚊。
3. 发热病人以物理降温为主。
4. 登革热是一种自限性疾病,通常预后良好。
四、平时怎样预防?
1. 防蚊灭蚊是预防登革热的关键。目前我国尚无上市的登革热疫苗,预防登革热的最主要措施是防蚊和灭蚊。
2. 在有登革热发生的地区,应穿着长袖衣服及长裤,并使用驱蚊液,预防蚊子叮咬。
3. 房间内床上,尤其是婴儿床和婴儿车,要装置蚊帐。在家中使用杀虫剂灭蚊时,要按照产品的说明进行操作,避免儿童接触。
4. 避免在树荫、草丛、凉亭等户外阴暗处逗留。
5. 防止积水,清除伊蚊孳生地。尽量避免用清水养殖植物。对于花瓶等容器,每星期至少清洗、换水一次,勿让花盆底盘留有积水。把所有用过的一次性杯子及瓶子放进有盖的垃圾桶内或倒置于防雨场所。
五、登革热防控工作中核心区、警戒区是如何划定的?
核心区和警戒区主要根据伊蚊活动范围来确定。
1. 核心区:以病人主要活动场所为中心,参考伊蚊活动范围划定半径200米之内空间范围为核心区。
2. 警戒区:在核心区外扩展半径200米范围为警戒区。
六、登革热现在的流行形势?
登革热流行于全球热带及亚热带地区,尤其是在东南亚(柬埔寨、菲律宾等)、太平洋岛屿和加勒比海等100多个国家和地区。我国各省均有输入病例报告、部分省份有输入后本地病例报告。
2019年1—8月,全国共有28个省份报告登革热病例,较去年同期上升较多。2019年1月—8月,全市累计报告病例较多,与全国一样处于较高的上升水平,无死亡病例报告。我市大部分病例为输入性病例,主要输入地为柬埔寨。
公众可以通过市卫生健康委网站、重庆市疾控中心网站以及重庆疾控微信公众号了解相关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