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专题专栏>人大建议政协提案
>
政协提案
关于市政协六届三次会议第1067号提案办理情况的答复函

渝卫答复函〔2025〕134号
张维斌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进一步推动我市中医药产业融合创新发展的建议》(第1067号)已收悉。经与市科技局、市经济信息委、市农业农村委共同研究办理,现将办理情况答复如下。
中医药产业既是民族产业,也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在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中具有重要地位。目前,中医药产业已基本形成以科技创新为动力、中药农业为基础、中药工业为主体、制药装备工业为支撑、中药商业为枢纽的新型产业体系,逐渐成为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中具有独特优势和市场前景的战略性产业。
一、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医药产业发展组织领导”的建议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中医药工作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先后颁布印发《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意见》《“十四五”中医药发展规划》《中医药振兴发展重大工程实施方案》等重要法律文件,中医药发展顶层设计加快完善,政策环境持续优化。
(一)体制机制更加完善。2024年,“重庆市中医管理局”更名为“重庆市中医药管理局”,增设中药事业发展处,加强对全市中医中药协同发展的综合协调。2024年以来,已推动4个区县(巫山县、璧山区、忠县、石柱县)卫生健康委加挂中医药管理局牌子,19个区县卫生健康委单独设置中医药管理科室,41个区县卫生健康委安排专兼职人员从事中医药管理工作。市政府成立市食品及农产品加工产业高质量发展工作专班,市政府主要领导任第一召集人,专班下设中药材产业链指导组,并明确市农业农村委牵头一产,市卫生健康委(市中医药管理局)牵头统筹二产和三产工作。
(二)政策供给更加有力。为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推动中医药产业发展,市政府办公厅印发《重庆市推动中医药产业融合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25—2027年)》,市药监局等五部门印发《贯彻落实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规范的实施意见的通知》等支持政策,逐步完善的政策体系为中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保障。
下一步,市卫生健康委将按照市委、市政府工作要求,积极会同市级相关部门协同做好中医药产业相关工作。一是牵头落实市食品农产品专班中药材产业链指导组任务,定期收集和分析产业链指导组有关情况,会同市农业农村委、市经济信息委等部门研究出台相关政策,助力重点区县、重点企业中药材产业发展。二是牵头落实《重庆市推动中医药产业融合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25—2027年)》,印发年度重点任务清单,建立月统计、季调度、年盘点工作机制,会同市级有关部门开展重大事项、重大政策研究,助力推动中医药产业融合创新发展。三是以创建国家中医药综合改革示范区和开展中医药数字试点区建设为抓手,加强制度政策供给,着力破解全市中医药产业发展面临的瓶颈和难题,争取在产业融合创新发展方面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成果。
二、关于“进一步提升科技创新能力”的建议
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中医药科技创新工作,市委主要领导多次对中医药科技创新工作做出批示,要求充分挖掘用好重庆丰富的中药材资源,以科技创新为引领做大研究平台、打通产业链、广泛集聚人才,产学研结合推动现代中药产业加快发展。当前,市卫生健康委正会同市级有关部门研究出台提升中医药科技创新能力专项行动计划,一体化推进中医药科研攻关、平台建设、主体培育等工作,谋划布局我市中医药科技创新发展新局面。
(一)优化中医药科技创新平台建设。一是科研平台体系不断完善。市中医院获评国家中医药传承创新中心,创建中医药免疫川渝共建重点实验室,新布局重庆市道地药材质量评价与鉴定技术创新中心,建设中医药领域市级及以上科技创新平台42个,遴选市级中医药创新团队18个,拥有国家级科技平台2个。二是政策资金支持力度不断加大。“十四五”以来,实施科卫联合、市卫生健康委中医药科研项目432项,其中重大项目6项,重点项目31项,有7项中医药科技成果获市级科技进步奖。市级财政资金用于中医药科技创新超1.2亿元,呈逐年上升趋势。三是科技创新主体培育不断深入。实施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型企业“双倍增”行动计划,2024年新认定重庆三立堂中药制药股份有限公司等6家中医药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全市拥有中医药领域高新技术企业80余家、科技型企业200余家。
(二)开展中医药人才培养与引进。一是强化政策支持。出台《重庆市卫生健康人才队伍建设“十四五”专项规划》《加强新时代重庆中医药人才工作的若干措施》等文件,加快建设高质量中医药人才队伍。二是健全院校教育体系。重庆中医药学院获批成立,在校学生达到3445人,开设本科专业数量增加至11个,初步形成以中医药为主体的学科专业体系。积极发展中医药职业教育,“十四五”以来新增中医康复、理疗、中医护理等本科及中、高职类专业16个。三是引育高层次人才。依托市级人才专项“一人一策”支持中医药相关单位引进高层次人才。2024年,柔性引进中医类医学领航人才6人,入选医学领军人才项目、中青年医学高端人才项目、医学青年拔尖人才项目共达到16名。四是强化队伍建设。获评国医大师2名、全国名中医6名、青年岐黄学者3名,国家“岐黄工程”人才计划164名。评选有重庆市名中医173名,重庆市基层名中医80名,巴渝岐黄学者15名,巴渝青年岐黄学者30名。
(三)强化数字赋能改革发展。市卫生健康委(市中医药管理局)在数字重庆整体部署下,全面推动中医药融入“数字健康”建设,被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确定为全国唯一以省级行政区为单位设立的数字中医药试点地区,积极谋划建设现代中药产业智能监测平台、数字化中药材种植示范基地、中药智能工厂、中药产业人工智能协同创新中心等应用场景,推进数智赋能中医药产业提档升级,力争实现对中药材种植、中药生产、科技创新、中药质量全流程追溯的全面数智提升。
下一步,市卫生健康委将会同市级有关部门进一步强化政策供给、资金投入、人才引育、数字赋能,切实提升科技创新能力。一是出台《重庆市推动中医药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行动计划(2025—2029年)》,全局系统谋划以中医药科技创新、人才教育推动重庆市中医药事业、产业高质量发展。二是优化科创平台布局,指导支持西南大学、市中药研究院、太极集团等市内优势单位积极创建国家及各部委科技创新平台,系统布局一批市级中药材技术创新中心、重点实验室等科技创新平台。三是鼓励医疗机构对中医专科特色、名老中医经方验方进行中药新药规范性研究,对完成备案并实现销售的单个品种、出让院内制剂知识产权给企业用于新药研发的医疗机构予以奖励。四是继续按照市级人才专项“一人一策”支持中医药相关单位引进高层次人才,更好地为中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人才支撑。五是全面推进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数字中医药试点地区建设,着力打造数智赋能省级行政区域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重庆样板”。
三、关于“进一步提升融合发展水平”的建议
中药产业融合发展是中医药事业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激发中医药领域新质生产力的大势所趋。近年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中医药产业,将现代中药作为高成长性产业纳入全市“33618”现代制造业集群重点打造,充分发挥资源优势,聚焦要素保障、政策支持持续用力,我市中医药产业总体呈向上增长趋势,黄连、木香、青蒿和独活等大单品产量居全国第一,渝产中药品牌逐渐形成,食药物质大健康产品不断丰富,文旅健康融合发展效益愈发显现。
(一)推动“渝十味”全产业链发展。一是加强顶层设计。发布“渝十味”道地优势中药材目录,在《重庆市推动中医药产业融合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25—2027年)》中提出聚力打造“渝十味”,建设百万亩级“渝十味”道地中药材战略储备基地,推进以“渝十味”为主导的中药材加工能力建设,支持“渝十味”全产业链发展。二是提升产业能级。着力壮大渝产道地优势中药材产业集群,市农业农村委争取中央资金2亿元推动建设“渝十味”中药材优势特色产业集群。三是打造示范样板。促成仝小林院士与石柱县建立合作,着力推动建立黄连发展研究中心,构建紧密型政企研医合作平台,开展石柱黄连等大品种产地加工(趁鲜切制)龙头企业遴选。
(二)推动中医药文旅康养融合发展。推动南川区获批建设以“中医药+文旅”为主题的国家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试验区,制定并发布中医药特色旅游线路4条,全年中医药康养综合收入预计达15.2亿元。“渝见岐黄—重庆市中医药文化集市巡回服务活动”赋能渝中区白象街“中医药特色街区”、璧山秀湖公园“中医药主题公园”、南川区东街“中医药特色小镇”等中医药文旅综合体建设打造,各区县充分发挥资源优势、特色技术,积极举办中医药文化集市活动,全市中医药文旅康养氛围愈发浓厚。
下一步,市卫生健康委将积极会同市级有关部门,进一步强化政策和制度供给,推动全市中医药产业融合发展。一是规划引领方面,编制《重庆市中医药产业中长期发展规划(2026—2035年)》,引导重点区县差异化发展和协同发展。二是中药材种植方面,强化乡村振兴衔接资金、项目的统筹,着力培育石柱黄连、秀山山银花等大品种,示范带动“渝十味”全产业链发展,协同推进GAP基地创建,打造“大巴山药谷”“武陵药都”等重庆道地优势药材产业集群。三是中药材加工方面,开展中药材产地加工(趁鲜切制)企业遴选试点工作,切实提高中药材龙头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市场影响力;着力培育壮大太极集团、希尔安药业、华森制药等重点企业和重庆市中医药科技产业园、重庆(开州)中药城等重点园区,打造现代中医药产业集群;建立“一品一策”帮扶机制,推动人工抚育冬虫夏草、转化熊胆粉等珍稀濒危中药材替代品研发注册及成果转化,建立人工抚育冬虫夏草、转化熊胆粉、四制黄连粉等地方标准。四是中医药大健康产业方面,会同市文旅委推介发布一批中医药健康旅游路线,开展中医药+入境游,支持各地建设中医药主题公园、特色街区(小镇),推动璧山区秀湖水街、渝中区白象街中医药特色文旅综合体加快建成开放;持续推动山银花、曲茎石斛进入国家食药物质目录工作,探索医疗机构食药物质产品成果转化路径,推动药膳药饮、保健食品、特医食品、休闲食品等食药物质产业发展。
重庆市卫生健康委员会
2025年5月15日
归档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