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专题专栏>人大建议政协提案
>
政协提案
关于市政协六届三次会议第1086号提案办理情况的答复函

渝卫答复函〔2025〕113号
黄莹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加强我市心理健康服务的建议》(第1086号)收悉,感谢您对心理健康服务的关注。经与市教委、市民政局、市财政局、市人力社保局、市总工会、团市委共同研究,现将办理情况答复如下:
一、政策投入持续加大
一是法律政策不断健全完善。出台并实施《重庆市精神卫生条例》,按照条例要求,正在起草《重庆市心理咨询机构及从业人员管理办法》,进一步明确机构设立及管理、心理咨询人员管理、服务内容与质量、监督管理、法律责任等内容规范。二是机构和平台建设不断加强。全市共开设174个心理门诊,实现区县全覆盖;共开设80个睡眠门诊,开设率达到82.92%。开通12356全国统一心理援助热线,提供“7×24小时”心理咨询服务。
二、精神卫生服务体系不断完善
一是加强精卫中心建设。持续加强标准化精卫中心建设,已累计建成三级精神卫生中心9家、二级精神卫生中心6家。二是持续推进门诊、科室建设。现已开设精神科门诊的二级以上公立综合医院达到80%,已开设精神(心理)科的公立妇幼保健院、公立儿童医院、精神专科医院分别达到61%、57%、59%。三是强化专业人才培养。开展精神科医师转岗培训,已累计培养900余名精神科转岗医师。每季度从区县随机抽取2名基层精防人员,参加现场考核,考核结果纳入季度工作通报。四是加强市场监管。将市场监管部门产生的包括社会心理服务机构在内的经营主体注册登记、行政许可、行政处罚、经营异常名录、严重违法失信名单、“双随机、一公开”抽查检查结果等信用信息全量推送至全国信用信息共享平台(重庆),供相关职能部门实施联合惩戒,已累计共享信用数据1.46亿条。
三、心理健康服务工作更加有效
一是开展“精康融合行动”。全市100%的区县、85%的街道、71%的城市社区、36%的乡镇开展精康服务,登记康复对象接受规范服务率56%以上,建立市级联系指导点32个、工疗农疗场站42个、社区康复服务站点1800余个,5.6万余名精神障碍患者接受“家门口”社区康复服务。二是建立心理危机干预队伍。建立包括1支市级队伍和39个区县队伍在内,200余人的“市-区(县)”两级心理危机干预队伍,为全市突发公共事件提供心理干预服务。三是开展系列宣传活动。利用精神卫生日等宣传契机,联合相关部门,开展线上线下多种形式的心理健康知识宣传活动。
四、提升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服务能力
一是帮助困境儿童。推动41个区县未成年人救助保护机构和4家儿童福利机构设立心理咨询室,完成10家儿童福利机构转型为未成年人救助保护机构,投入1300余万元支持6个区县完善设施配置,构建覆盖全市的儿童心理健康服务网络。二是组建志愿者队伍。广泛招募培育青少年心理健康专业志愿者队伍,推动247个社区服务点各稳定联系1名骨干志愿者,41个区县(开发区)均组建10人以上的专家队伍,市级组建100人的核心团队。三是创新关爱服务模式。2024年,投入1000万元福彩公益金实施“童心相伴”项目,在全国首创全覆盖的心理健康关爱服务,累计开展团体辅导2104场,服务16万人次,提供个案服务5200余次,有效促进困境儿童和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四是广泛开展科普宣传。针对青少年不同心理成长需求,探索组建“科普预防型”“解压发展型”“再成长治愈型”3类“心灵成长社”,配套研发24节主题课程,提升青少年预防心理困扰、增强心理素质、改善焦虑抑郁等能力,累计实施团体辅导课程519期,为青少年提供心理健康服务12.2万余人次。
下一步,针对您提出的加强政策宣贯和投入、建强精神卫生体系、健全心理健康服务体系、加大专业人才培养力度等建议,我们将采取以下措施,加强全市心理健康服务工作。一是扎实开展精神卫生服务年活动。持续推进精神(心理)科门诊建设,公立精神专科医院、妇幼保健院和儿童专科医院精神(心理)科设置率达到80%以上。加快建设12356心理援助热线,到2025年底,开通座席数5个以上。组建市级心理健康知识宣讲专家团队,开展“进机关”“进学校”“进企业”“进社区”心理健康知识巡讲活动200场。二是持续完善精神卫生服务体系。推进尚无公立精神卫生中心的区县加强建设,争取实现公立精神卫生中心区县全覆盖。持续开展标准化精神卫生中心创建,推动全市独立的精神卫生中心均达到二级精神卫生中心标准。推动尽快出台心理咨询行业管理办法,规范全市心理咨询服务行业。三是强化人才培养。持续开展精神科医师转岗培训,每个街镇(乡)卫生院至少配备1名以上经过系统培训的专职精神卫生防治人员,推进精神卫生防治人员专业化。力争2025年底达到每10万人口6名精神科执业(助理)医师。搭建人才培育平台,加强高校与行业协会、机构之间的交流,通过技能实训等专业化培训,为专业从业人员继续教育和进修创造条件。支持我市医疗卫生相关专家团队申报专家工作室、专家服务团。四是加强心理健康科普。选拔实战性强的心理健康科普人才,下沉基层开展心理健康科普宣讲活动。组织专家编写心理健康科普读本、短视频、公益广告等,将心理健康教育融入群众文化生活。
重庆市卫生健康委员会
2025年4月30日
归档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