渝卫答复函〔2025〕53号
刘洁莉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更好发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作用的建议》(第1064号)已收悉。经与市发展改革委、市教委、市财政局、市人力社保局等部门共同研究,现将办理情况答复如下:
一、工作现状和进展情况
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基层卫生健康工作,大力推进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和能力建设,积极促进优质医疗资源扩容下沉和区域均衡布局,千方百计让人民群众在“家门口”享受到更加公平、便捷、高质量的医疗服务。近年来,全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数量和卫生人员数量呈逐年上升趋势,截至2024年底,共有社区卫生服务中心254个(社区卫生服务站366个),其中100张床位及以上的20家、50—99张床位的107家、30—49张床位的54家、29张床位及以下的70家。全市社区卫生人员共有2万人,其中社区卫生服务中心1.82万人,社区卫生服务站0.18万人。全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万元以上设备数量达13128台,总价值约12.8亿元。全市每万常住人口全科医生3.99人。全市总诊疗人次22460.77万人次,其中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服务量占比达55.30%。近年来,通过持续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建设,床位与人员配置得到优化,服务能力与质量不断提升,群众在基层就诊的体验感和满意度不断增强。
二、关于所提建议的答复
(一)关于切实优化资源配置,不断加强硬件建设方面。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提升,在全市“十四五”规划纲要中明确提出:全面构建新型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提高基层防病治病和健康管理能力。支持将加强基层医疗服务能力纳入重庆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十四五”规划,提升包括农村部分村卫生室、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等在内的基层基础设施和设备配置。2023年,市政府办公厅印发《重庆市进一步深化改革促进乡村医疗卫生体系健康发展若干措施》,出台系列支持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服务能力提升的突破性政策,并强化项目资金保障。同年,市财政一次性安排补助资金2.5亿元,支持61个区县域医疗卫生次中心建设;围绕“补短板、强弱项、促提升”,再次安排补助资金3400万元支持距离县城较远、服务人口较多、诊疗条件有待提升的乡镇卫生院配置升级医疗设备。2024年,市财政继续加大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投入,全年安排财政补助资金34亿元。此外,还安排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基本药物等财政补助资金33亿元,支持基层医疗卫生事业发展,有力推动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服务能力。同时,积极推动“重庆市县域医共体设备更新项目”,申请国家“两新”政策性资金,支持全市县域医共体更新医学检验类、心电诊断类、医学影像类、其他设备类设备共计732台(套),淘汰同品目设备共计853台(套)。目前,全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达到国家能力标准的占比达88.92%,其中28%达到国家推荐标准,已建成区县域医疗卫生次中心32家、社区医院45家。
(二)关于切实推进人才战略,不断提升专业能力方面。深入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关于人才工作的决策部署,大力支持基层医疗卫生人才队伍建设,在人才政策、服务及活动方面持续发力并予以倾斜,基层人才发展环境不断优化。一是优化人才培养引进机制。印发《2024—2027年重庆市区县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公开招聘紧缺专业技术人员工作方案》,实施基层急需紧缺人才考核招聘和属地化医学生招聘,优化人才引进政策,落实艰苦边远地区医疗卫生机构公开招聘倾斜政策,优化招聘方式,简化招聘流程,降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紧缺人才招聘条件。医学专业高等院校毕业生到乡村两级医疗卫生机构工作,按相关政策规定享受基层就业学费补偿和国家助学贷款代偿政策。每年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输入专业技术人才1000名(包括基层全科医生42名,属地化医学专科生100名)。开展农村订单定向免费医学生培养,2024年安排农村订单定向免费医学生培养补助资金约500万元,安排县乡村卫生人才能力提升培训项目资金约1000万元。开展基层优秀卫生人才计划,选拔200名优秀基层卫生人才,到市级医疗机构开展为期1个月的“理论+实操”培训,并到市外开展1周的理论培训。健全公共卫生医师制度,探索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赋予公共卫生医师处方权。二是创新人才使用机制。实施“市聘县用、县聘乡用、乡聘村用”四级贯通的人才改革机制,破解基层医疗人才短缺难题。“市聘县用”改革:市级医院每年按照新招聘执业医师类人员总数的一定比例,派出医疗骨干到区县级医疗机构开展帮扶,时间不少于1年。“县聘乡用”改革:区县级医疗机构按照每年新招聘执业医师类人员数量的80%,派出骨干医师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工作至少一年。“乡聘村用”改革: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利用编制或采用编外聘用方式,招聘临床医学专业技术人员或大学生到村卫生室工作,由区县政府或乡镇卫生院为其缴纳社会保险,聘用的乡村医生不纳入乡镇卫生院编外聘用人员总量控制。截至目前,全市共下派“市聘县用”人员78人,“县聘乡用”人员3201名,“乡聘村用”人员1296名,帮扶基层医疗卫生机构1000个,帮助基层开展新技术新业务3021项,新建科室330个。“县聘乡用”改革被中央改革办《改革情况交流》专篇刊载,获全国“推进医改 服务百姓”十大新举措奖项。三是优化专业人员岗位结构。盘活用好区县域编制资源,以区县为单位,由机构编制部门会同卫生健康行政部门每5年动态调整一次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编制总量。支持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按本单位专业技术岗总量的50%设置中级岗,15%设置高级岗,其中3%设置为基层定向高级岗。按照本区县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专业技术岗位总量的5‰设置专业技术三级、四级岗位。各区县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岗位结构中设置的专业技术岗位数不得低于相应岗位总数的90%。四是完善人才待遇保障机制。落实“两个允许”要求,区县财政对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超额绩效所需经费的总体补助水平不低于60%。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本年盈余分配”科目为正数(发放的基本公共卫生资金及基本药物补助纳入医疗收入统计范围)且绩效考核合格的,将“本年盈余分配”的60%用于次年增核超额绩效总量。按每名注册全科医生每月300元追加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绩效工资总量,用于设立全科医生津贴,所需经费由区县财政全额保障。
(三)关于切实坚持需求导向,不断拓展服务范围方面。市卫生健康委始终聚焦群众看病就医需求,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儿科、中医、口腔、急诊急救、康复、公共卫生等重点科室建设,鼓励有条件的开展药学、血液透析、体重管理、睡眠管理、精神卫生等服务,全市1013家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能提供儿科服务、占全市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95%,其中311家单独设立儿科门诊。不断完善市级卫生适宜技术应用示范基地建设,扩大乡镇卫生院适宜技术推广项目库,按照各区县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发展需要,有针对性地推广基层适宜技术,不断拓展服务范围,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健康服务需求。
(四)关于切实加强规范管理,不断健全体制机制方面。2019年,市政府办公厅印发《重庆市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管理办法》,明确基层医疗机构(包括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规划设置、基本职责、业务、人员、财务管理细则,进一步完善了管理体制,明确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职能定位和管理职责,不断健全体制机制,保障居民群众享有公平可及、系统连续的高质量的基本医疗服务。
(五)关于切实创新服务内容,不断扩大口碑效应方面。一是常态化开展健康知识“进机关、进企业、进校园、进社区、进农村、进家庭、进养老托育机构”,主动走进功能社区,开展“送诊疗服务、送健康知识、送急救技能、送免费体检、送中医适宜技术体验”活动,利用多种渠道加强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宣传和普及,提高居民的认知度和信任度。二是再造优化服务流程。制定统一诊疗流程,按照全科医学部、妇幼健康和公共卫生部、中医馆、专科服务区“两部一馆一专区”规划设置,鼓励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把保健与临床门诊设置在同一区域,前置健康自助监测服务,实现“一站式”服务。将“挂号→候诊→就医”医疗服务流程改为“挂号→健康服务→分诊→就医(康复)”的医防融合新流程,强化慢性病筛查、随访、用药及并发症管理规范,方便群众同时享受就医、公共卫生服务。三是完善居民电子健康档案。按照“建平台、做接口、定规则”的路径,实施全市居民健康档案新建、更新、转迁和异地服务“四统一”云服务管理,明确“一人一档一码”原则,为居民在全市范围内建立唯一一份覆盖全生命周期、涵盖公共卫生、医疗服务等信息的电子健康档案。推进电子健康档案向居民开放,实现居民健康自我查询和管理。
三、下一步工作目标和计划
市卫生健康委将积极配合市发展改革委、市教委、市财政局、市人力社保局等部门,结合“十五五”规划前期研究,进一步强化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发展,统筹纳入全市发展规划,推动优化资源合理布局;加强指导各区县做好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项目谋划储备,积极争取中央资金支持,大力改善基础设施条件;有效结合城市社区嵌入式服务设施建设,带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设补量、提质、增效;加强对医疗卫生人才支持力度,紧扣产业引才,为医疗卫生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人才支撑;加强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内部管理的指导,不断拓展服务项目、提升服务能力,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的健康需求。
重庆市卫生健康委员会
2025年4月2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