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政府网|重庆市人民政府网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专题专栏>人大建议政协提案 > 政协提案

关于市政协六届三次会议第1083号提案办理情况的答复函

日期:2025-04-27

渝卫答复函〔2025〕55号

肖颖彬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加强AI+赋能医药智能体研发,助力重庆国家医学中心建设和医药产业发展的建议》(第1083号)已收悉。经与经济信息委、市科技局、市药监局共同研究,现将办理情况答复如下:

一、主要工作及成效

(一)积极谋划AI赋能生物医药发展的规划布局。一是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生物医药发展。将“生命健康”纳入全市科创布局,推动生物医药产业打造千亿级特色优势产业集群,加快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生命健康科创高地。二是印发《促进生物医药产业创新发展工作方案》。市卫生健康委成立专项工作组和专题组,将AI赋能医药服务与产业发展作为方案重点工作之一;相关内容写入《重庆市数字健康建设实施方案(2023—2027年)》作为重点内容。三是推进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型企业“双倍增”行动计划。市科技局大力培育创新主体,全市生物医药科技型企业达797家、高新技术企业364家,其中上市企业15家、入选国家链主企业4家。四是推进“渝药创新培源计划”。市药监局聚焦“智能+医疗”融合,梳理基础研究、临床应用到产业化的60个高潜力赛道,征集智慧医疗装备重点培育项目439个,涵盖AI医用软件、可穿戴设备等。五是组织开展医学AI发展调研。市卫生健康委集中走访多家大型医疗机构和高等院校,了解医学AI研发、建设、应用情况及问题;组织开展全市摸底调查,共收集AI场景106项,向国家推荐典型案例36项,并形成调研报告予以报送。

(二)建设AI赋能生物医药发展的平台支撑体系。一是获批国家智能社会治理实验重庆特色基地建设(川渝唯一)。市卫生健康委已联合30余家“医教企研”单位开展合作共建,基本建成卫生健康大数据融合创新实验室,支撑AI算法模型和产品研发。二是积极争取国家卫生健康委对渝工作支持。市委书记袁家军带队走访国家卫生健康委,在重庆与国家癌症中心合作开展大数据平台建设、推动AI在癌症等疾病诊疗领域研究应用方面获合作支持。三是着力建设高能级科创平台。市科技局已建成市级及以上生物医药科创平台197个(国家级平台12个),搭建的“AI+新药发现平台”在靶点发现和新药设计方面较传统方式效率提升50%以上。四是积极引进AI赋能平台。市经济信息委联合中科院计算技术研究所、上海交通大学、华为等推动AI平台建设,孵化培育本土企业,推动AI在靶点发现、分子设计等环节深度应用。五是创新打造“渝药创新生态链”协同平台。市药监局联动28家科研院所、17家三甲医院、88家龙头企业,形成协同创新共同体,首批发布174个标志性在研项目(含多个AI项目),推动“临床需求—技术攻关—产品注册—市场应用”无缝衔接。六是推动成立国家人口健康科学数据中心重庆分中心。推动人口健康数据在渝汇交、存储、挖掘、共享,辐射带动西部地区健康医疗大数据应用和AI发展,目前该项工作已接受专家组两轮现场调研。

(三)基本形成AI赋能行业发展的数字化基础支撑。以全市健康大脑建设为依托,基本建成“云网管理、数据交换、智能组件、医学知识、决策支持、标准服务”六大中枢支撑能力。一是形成行业云网融合服务能力。市级卫生健康政务数字化应用全部上云,基层医疗机构系统上云率48.8%,行业专网连通7922家医疗机构。二是夯实健康医疗数据资源支撑。发布全国首个省级《卫生健康信息资源目录体系》地方标准,标准化实时汇聚全市249家医院、1200余家基层医疗机构和疾控机构数据360亿条,形成完善的电子病历、电子健康档案、全员人口家庭和基础资源4大数据库,建立居民电子健康档案2835万份,形成“一人一码一档”数据资源体系。编制发布《重庆市卫生健康数据分类分级细则》,健全卫生健康数据全流程管理体系,助力AI安全开发应用。三是形成智能组件共享调用机制。建成组件中枢智能聚合体系,组件上架使用389个,涵盖肺癌、乳腺癌、肺结核早筛等智能组件98个,接入全市1315家医疗机构,累计调用7.5亿次。四是形成医学知识资源池与共性支撑能力。部署临床指南与专家共识知识库,上线智能检索与知识发现、文献与知识图谱查询等功能,开发的辅助诊断系统已在多个区县的基层机构上线,快速支撑智能问诊、病历质控、辅助诊断、合理用药等。

(四)初步形成AI赋能生物医药领域的系列应用成果。一是上线多个全市覆盖的医学AI应用。医学影像质控与辅助筛查诊断应用在全市1243家医疗机构和7.7万个医生工作站贯通,实现影像数据全流程质控,检查报告智能解读,癌症和肺结核等疾病智能早筛早治等;传染病智能监测预警处置应用实现实时主动感知医疗机构和医生工作站信息,形成触发预警、趋势预测、态势感知等10余类智能模型,推动达到报告级别的传染病类突发公卫事件同比下降70%;居民健康风险智能评估模型,推动精准分析识别个体健康风险,预测疾病发生可能性,提升健康管理精准度;研发的“AI+大数据的健康预期寿命测算”新模式,提供了健康预期寿命测算的便捷高效新思路。二是在医疗卫生机构形成系列AI创新应用。全市已建设医学AI应用106项,涵盖医疗服务、公卫服务、教学科研和产业发展等多个方面。细分来说,“医学影像智能辅助诊断”实现每份胸部CT智能阅片可平均节省2—5分钟阅片时间,“临床专病智能辅助决策”实现诊断准确率提高的同时漏诊率下降至3%;在“手术规划智能辅助”和“手术机器人”等前沿技术方向已形成一定自主研发能力,在生成式人工智能、大模型、智能体等方面已有研究探索。三是形成AI赋能创新药研发的相关成果。市经济信息委多次组织10余家药企与AI技术一流团队开展技术联创,促成签署《创新药物开发战略合作协议》,提升创新药研发效率,大幅缩短企业研发周期。四是形成AI赋能智慧医疗装备研发的相关成果。手术机器人、人工心脏、聚焦超声、智能视觉诊断等一批数字诊疗设备成功获准注册,并取得较好的社会经济效益。

二、关于所提建议的答复

(一)关于建设高质量人口健康和医疗数据平台的建议。市卫生健康委将依托全市数字健康大脑建设,进一步健全数据采集治理和应用体系,持续开展行业共性数据资源库建设,探索打造高质量AI大模型训练数据集,联合医疗机构共建肿瘤、检验等专科专病数据库。以目前在建的全市卫生健康数据融合创新实验室为依托,探索建设西部健康医疗大数据融合创新中心,打造生命健康可信数据空间,建立健全数据开放流通机制模式和规则制度体系,持续增强数据服务能力。同时,在国家卫生健康委支持下,争取重庆获批建设国家干细胞库西部分中心、国家人口健康科学数据中心重庆分中心、国家生物数据中心体系西部节点、国家病理样本资源库,形成高质量的人口健康和医疗数据支撑。

(二)关于加强AI赋能诊疗设备和AI辅助医疗智能体研发的建议。市卫生健康委将联合经济信息、科技、药监等市级相关部门,积极推动AI等技术资源与产业资源汇聚,努力打造“多方协作、资源汇聚、技术研发、应用落地、成果转化、安全管控”的一体化创新生态,不断壮大AI在医疗健康行业细分领域应用,形成完善的医学AI场景体系。计划今年围绕AI赋能的肿瘤防治、医学影像、健康管理、中医诊疗、儿科健康保障、传染病协同共治等6个具备发展基础且拥有重庆特色的重点方向,持续发力、迭代完善,搭建形成以核心算法、模型、组件为基础的智能聚合体,并实现应用转化,支撑打造医学AI赋能发展的标志性成果。

(三)关于加强AI在化学类和生物新药研制中应用的建议。将进一步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打造生物医药千亿级特色优势产业集群和建设生命健康科创高地的决策部署,在国家卫生健康委支持下,开展金凤实验室委市共建,打造国家级科创平台,积极推动重庆在“临床研究准入、数据共享机制、生物医学材料研发”等方面先行先试。持续推进生物医药产业AI赋能,市经济信息委加快制定出台《全链条支持创新药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设立专项条款推动“AI+数据”双轮驱动;市药监局将依托“渝药创新生态链”建设,加强AI辅助药物研发、赋能诊疗设备制造等攻关支持,提供政策指导和贴身服务,开通审评审批和注册检验的绿色通道,推动产品获批上市。同时,市经济信息委将加强招商引资,积极争取AI制药功能性平台落地,持续支持创新药企对接一流AI技术团队,解决在靶点预测、临床试验设计等环节技术瓶颈。

(四)关于建设AI驱动赋能的新一代医院的建议。市卫生健康委拟于2025年启动“数字医院”建设,持续推动全市医疗卫生机构数字化转型升级,推动医疗卫生机构深入融合AI等新兴技术,构建“云网感知融合、数据标化共享、算力算法协同、网络安全智管”的数字底座,以场景建设为牵引,将数字化、一体化、智能化贯穿到医疗、服务、管理、融创的全过程各方面。其中,在数字医疗方面,将重点实现患者全生命周期AI健康画像,推动AI技术在辅助诊疗、药物研发、专病管理、康复治疗、智能随访、健康管理等方面广泛应用,推动AI赋能的医疗服务流程优化、无缝衔接,融入AI等技术创新数字医联(共)体协同服务范式。

三、下一步工作打算

市卫生健康委将联合经济信息、科技、药监等市级相关部门,进一步健全完善医学AI创新发展的规划设计,围绕全市生物医药产业创新发展整体布局,按照“增强数字化基础能力、实施重点工程计划、创新产品服务应用、发展数字化产业”的工作思路,持续壮大AI创新平台,组织实施重大重点专项,在AI赋能临床应用、药品研发、智慧医疗装备制造等方面突破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开发一批智能数字产品,全面强化生物医药产业发展效能,为重庆西部医学中心建设和医药产业发展提供强有力支撑。


                         重庆市卫生健康委员会

                                 2025年4月27日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网站导航 微博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