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政府网|重庆市人民政府网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专题专栏>人大建议政协提案 > 政协提案

关于市政协六届三次会议第1041号提案办理情况的答复函

日期:2025-04-27

渝卫答复函〔2025〕54号

刘虎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大力支持我市山区发展乡村数字化医疗的建议》(第1041号)已收悉。经与市财政局、市发展改革委、市大数据发展局共同研究,现将办理情况答复如下:

一、工作开展情况

(一)夯实医疗数字化底座,推动基层卫生信息化建设和共性支撑能力提升。一是建成基层卫生综合管理系统。完成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管理信息系统建设,实现公共卫生、医疗服务、电子病历、家医签约服务等基础信息系统建设100%全覆盖。持续推动统一建档和基层卫生业务新增数据上传,建成全市“一人一档”居民电子健康档案基础数据库,全市41个区县、1158个医疗卫生机构在管档案2835万余份(全市建档率88.23%)。二是建设区县域“七大智慧平台”和“五大共享中心”。以市政府名义印发《重庆市全面推动紧密型区县域医疗卫生共同体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统筹建立区县域“七大智慧平台”(远程医疗、互联网医院、医护调度、疫情应急处置、医疗应急调度、健康管理、药事服务)和“五大共享中心”(医学检验、医学影像、心电诊断、病理诊断、消毒供应)。当前,医学检验、医学影像、心电诊断、病理诊断四大远程诊断中心实现区县全覆盖,初步形成“乡镇检查、区县诊断、乡镇治疗”诊疗模式。三是基本建成数字健康大脑底座。出台《数字健康建设实施方案》,基本建成全市统一的数字健康大脑,形成“云网管理、数据交换、智能组件、医学知识、决策支持、标准服务”6大智能中枢。在全国率先发布省级《卫生健康信息资源目录体系》地方标准,形成数据项7200余个,归集数据301.5亿条。建成卫生健康云专区实现行业云网融合,基层迁移上云率48.8%,行业专网连通7922家医疗机构。建成智能组件共享调用体系,组件上架使用389个,医疗机构1315家接入,累计调用7.5亿次。形成辅助诊断支撑能力,相关智能系统已在黔江等近40个乡镇卫生院试点。

(二)实施医疗服务数字化改革,实现“信息多跑腿,就医少跑路”。一是“医检互认”实现“一地检查、全市互认”。依托卫生健康云,建设全市医学影像云中心,实现市、区(县)、乡(镇街)三级医疗机构的数字医学影像检查结果数据汇聚和互通共享,真正实现医学影像“一次检查、终身可查,一地检查、全市互认”。2024年,累计接入医疗机构1243家,嵌入医生工作站7.7万个,调阅查询1067.8万人次、互认88.9万人次,为群众节约就医费用近2亿元。二是“一人一码一档”电子健康档案实现居民自主查询。按照“一人一档一属地”原则,建立全市统一的全量健康档案数据库,实施档案新建、更新、转迁、异地服务“四统一”管理云服务,归集居民公共卫生服务,门诊和住院产生的诊断、检验、处方、手术等全生命周期健康记录,实现跨机构、跨区县数据实时交换共享和动态更新。2024年,累计上传国家基本公卫数据62.2亿余条,基层基本医疗业务数据13.9亿余条。三是依托“云医”平台,提供多样化远程医疗服务。全市建成109家互联网医院,远程医疗服务覆盖所有区县和85%公立二级及以上医疗机构。上线“渝悦·云医”互联网医院总平台,提供在线复诊、健康咨询、报告查询等一站式互联网医疗服务,并实行全流程数字化监测和监管,保障互联网医疗服务质量及医疗安全。目前,入驻“云医”平台的互联网医院18家、医生3712名。四是建设“家医有约”场景,精准服务群众健康。全市以“3+1+N”(3名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人员,1名上级医院医生,N名志愿者)模式组建了以2.69万名基层医务人员为核心的家庭医生服务团队8770个,实现各村(社区)家庭医生团队全覆盖。建设“家医有约”场景,依托全市“一人一码一档”电子健康档案,在线提供慢病管理、智慧居家健康等服务,实现健康管理服务便捷化、服务响应即时化。相较于2019年,基层诊疗量占比从50.4%提升至56.3%。

(三)推动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加快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提升。一是“上下筹资”,强化资金保障。创新建立基层医疗卫生发展“资金池”,按一定比例提取基层、区县级医疗卫生机构的医疗服务收入,财政投入部分资金等,众筹形成发展“资金池”。2021年实现“资金池”区县全覆盖。累计筹资25.38亿元,为基层新(改)建房屋18.47万平方米,购置医用设施设备451台(件)。二是“上聘下用”,推动人才下沉。启动“市聘县用”改革,印发《重庆市“市聘县用”工作实施方案》,每年市级医院下派一定数量医务人员到区县医院或区县域医疗卫生次中心工作不少于1年,并重点安排至渝东北、渝东南地区。深化“县聘乡用”改革,2021年以来累计下派“县聘乡用”人员3012名,助力基层建设特色科室209个。推进“乡聘村用”改革,目前全市共有“乡聘村用”人员417名。三是“上下联建”,推动技术下沉。全市建成医共体78个,紧密型城市医疗集团11个。17所市级医院分区包片帮扶区县级医院。推进区县级与基层联建急诊急救、儿科、口腔、康复、中医、血液透析等特色科室。推动重医附属儿童医院在全市开展基层标准化儿科建设,2024年联建基层儿科35个,培养基层儿科医生720名。

二、关于所提建议的答复

(一)加大山区发展乡村数字化医疗服务的资金和政策扶持力度。一是强化资金保障。争取国家资金3400万元支持17个乡镇卫生院提档升级,争取市级财政2.5亿元支持区县域医疗卫生次中心建设,全市新改(扩)建乡镇卫生院132个,新增甲级基层医疗卫生机构62个。创新建立区县基层卫生发展“资金池”,累计筹资25.38亿元,集中资金对乡镇卫生院轮流建设。二是鼓励开展线上医疗服务。先后印发《重庆市贯彻互联网医院管理办法实施细则》《重庆市进一步改善护理服务行动计划工作方案》《重庆市推进家庭医生签约服务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等,规范互联网医院管理、扩大线上护理服务、深化家庭医生远程协作等多措并举,鼓励医疗机构开展线上医疗服务。三是广泛开展基层卫生人才培训。自2020年实施国家基层卫生人才能力提升培训项目以来,全市累计培训5165人次,其中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骨干全科医生264名、骨干人员1456名、乡村医生3445名。开展基层卫生人员乡村振兴专项执业能力培训,培训乡村医生29598人次。

(二)协助引导社会资本投入山区乡村数字化医疗服务体系建设。市政府印发《重庆市智慧医疗装备产业创新发展行动计划》,设立市级智慧医疗装备产业投资母基金,引导社会资本投入,推动创新产品在各级各类医疗机构中的配备使用,动态调整《智慧医疗装备创新产品目录》,为乡村医疗提供创新产品及技术支撑。

(三)在渝东南渝东北山区选取代表性乡村,打造乡村数字化医疗示范点。一是开展“县乡村公共服务一体化”试点。按照《关于开展“县乡村公共服务一体化”试点工作通知》,累计提供1900万元的财政奖补,遴选两批次共10个区县开展试点(渝东北2个),补齐农村公共服务领域弱项短板,强化乡村医疗服务。二是加快建设分级诊疗体系。根据《重庆市全面推动紧密型区县域医疗卫生共同体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加快组建区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区县域七大智慧平台、五大资源共享中心,结合“潮汐式”援助、“组团式”帮扶、定期巡诊、人员派驻、邻村共建等方式,到2027年底,全市紧密型区县域医共体基本实现区县全覆盖,分级诊疗体系基本建成。三是打造具有重庆辨识度的标志性成果。“三医”协同改革入选2024年度全国“推进医改服务百姓健康”十大新举措。“新生儿出生一件事”被选树为国务院高效办成一件事并在全国推广。数字健康建设被国家卫生健康委作为示范案例,渝藏、渝哈在全国率先实现跨省域数字化“医检互认”。黔江区成功入选全国公立医院改革与高质量发展示范项目城市,并在国家工作座谈会上作经验交流。梁平区率先统一区县医院和基层医疗机构用药目录、实现统筹调配,2次在全国工作会议交流经验。巫山县创新探索“行走的医院”,打通基层医疗“最后一公里”,基层就诊率同比增长约15%。

三、下一步工作计划

市卫生健康委将贯彻落实《重庆市全面推动紧密型区县域医疗卫生共同体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重庆市数字健康建设实施方案》等,将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医疗服务深度融合,推动市县优质医疗资源扩容下沉,缩小城乡、区域、不同层级间的就医“数字鸿沟”,推动实现普惠化、便捷化、均等化的医疗健康服务。





                          重庆市卫生健康委员会

                            2025年4月27日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网站导航 微博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