渝卫答复函〔2025〕40号
曹晓刚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成立重庆市陪诊行业协会推动大健康产业发展的建议》(第1038号)已收悉。经与市民政局、市人力社保局共同研究办理,现将办理情况答复如下:
一、我市陪诊相关工作基本情况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口老龄化的加剧,陪诊行业是近年来迅速发展的一个新兴行业,提供陪诊服务的人员并非医疗卫生人员,陪诊服务也非医疗诊疗行为。目前,陪诊员未纳入《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未出台该职业的《国家职业批准》。为弥补陪诊服务行业市场无评价依据的空白,有关部门多措并举,推进陪诊行业发展。一是开发专项职业能力项目。2024年,市人力社保局组织开发陪诊服务专项职业能力考核规范,规范涵盖工作准备、陪诊实施、后续跟踪服务三大板块,内容集合医学知识、沟通技巧、就医规划、病患跟踪回访四个方面。同年底,组织相关单位及专家围绕考核规范完成陪诊服务专项职业能力的试题开发。二是加强考评人员队伍建设。目前,陪诊服务行业尚未制定国家职业标准,陪诊服务暂归类于“社群健康助理员”职业领域。市人力社保局依据这一职业领域,逐步面向社会推广并组织该职业领域考评人员的培训工作,目前已培养考评人员1名。同时,每月面向全市组织开展各职业领域考评人员培训,符合条件的个人均可报名参加考评人员培训并获取考评证书。制发《重庆市职业技能鉴定指导中心关于开展2025年专项职业能力市级统一考核的通知》(渝职鉴发〔2025〕11号),将陪诊服务专项职业能力纳入市级统考目录中。三是加强“互联网+医疗”服务。市卫生健康委指导各级医疗机构建设互联网医院110家,全部纳入互联网医院监管平台。开发建设“云医”应用,首批接入互联网医院18家,入驻医务人员3712名,可通过互联网医院协助患者进行网上预约、挂号、缴费、在线沟通。全年服务群众82.52万人次。万州区已有59家药店、37家卫生院已安装互联网医院接诊点,接诊点配备互联网问诊专用服务台,由店员或基层医生协助患者问诊,并由重大附属三峡医院互联网医院医生接诊。实现了将三级医院互联网医院“搬入”社区和乡镇,让老年患者、农村患者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区内三甲医院专家服务。四是开展志愿陪诊服务。全市二级及以上综合医院积极开展志愿陪诊服务,方便老年人就医,全市实行方便老年人就医“一站式”服务的医疗机构达到129家,开展老年人专门药事服务的医疗机构有104家。重医附二院作为重庆地区首家开展全程陪诊志愿服务且推行效果较好的医疗机构,从2021年开始,组织近2000名南丁格尔志愿者,针对独居老人、孕妇、残障人士、外地就医患者等就医困难的特殊人群,开展陪诊志愿服务,同时进行专业健康指导、心理疏导、疾病科普等服务。累计已有3650人次参加该项志愿活动,全程陪诊患者11003人,志愿服务总时长达14600小时,收到感谢信3514封。新桥医院于2024年8月开展第九届“助老服务 爱心陪诊”志愿服务活动,30余名志愿者为患者提供全方位的服务,尤其是针对老年患者的诉求和疑问,耐心解答、细心服务,让老年患者体验到最直接、最贴心、最便捷的医疗服务。
二、下一步工作
下一步,市卫生健康委将认真研究采纳您提出的宝贵建议,进一步加强与市人力社保局、市民政局等有关部门沟通配合,将“以病人为中心”贯穿于医疗服务各环节,提供方便老龄患者就医的舒适化、智慧化、数字化的医疗服务,推动形成流程更科学、模式更连续、服务更高效、环境更舒适、态度更体贴的医疗服务模式。一是加强陪诊人员考核培训。按照《重庆市职业技能鉴定指导中心关于开展2025年专项职业能力市级统一考核的通知》文件要求,拟从事陪诊行业人员可向市职鉴中心或职业技能考核鉴定机构报名参加考核,对考核合格者,可获得由市人力社保局颁发的相应专项职业能力证书,考核时间分别为4月26日、7月20日、9月21日、11月16日。将鼓励、引导民办职业培训学校开设陪诊服务培训项目,进一步加强陪诊服务从业人员职业技能培训,优化职业培训补贴政策;大力开展社群健康助理员职业技能等级认定、陪诊服务专项职业能力考核,提升从业人员技能水平。推进陪诊服务规范化管理,为群众提供更加高效、便捷的服务。二是做好陪诊行业协会登记管理。市民政局将积极履行社会组织登记管理机关职责,按照《社会团体登记管理条例》要求,依法依规开展登记工作。通过继续优化登记流程,推行“一窗受理、集成服务”,实现网上申报、审核和公示,提升服务质量,缩短办理时间,确保社会组织登记工作的规范化和高效化。同时,以社会组织登记管理机关为主体,开展规范化建设专项行动。通过发现社会组织登记管理薄弱环节,指导其完善内部制度,加强内部治理,推进规范化建设,进一步提高社会组织服务能力和水平。三是加强互联网医院建设。借助互联网医院监管平台,构建起覆盖诊前、诊中、诊后的线上线下一体化医疗服务模式,探索在“渝悦·云医”互联网医院平台开发陪诊服务板块,将医疗关怀延伸到群众家中,为群众提供全方位全流程便民服务,逐步有效缓解“看病烦”等问题。四是加大宣传力度。充分利用第1眼TV、华龙网、上游新闻、重庆发布等市属媒体,组织利用所属网站和新媒体平台,结合自身特点,通过公益广告、海报、短视频等多种形式,向公众广泛宣传陪诊服务的价值和意义,提升公众知晓度和接受度。
重庆市卫生健康委员会
2025年4月1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