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专题专栏>人大建议政协提案 > 政协提案

关于市政协六届一次会议第1121号提案办理情况的答复函

日期: 2023-04-24
字体:

渝卫函〔2023〕316号

谢琳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改善医疗服务大环境的建议的提案》(第1121号)收悉,感谢您的关心和支持。经与市委编办、市经济信息委、团市委、市药监局共同研究办理,现就办理情况答复如下。

一、医疗服务环境基本情况

一直以来,我市坚持把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努力改善群众医疗服务环境。在新冠疫情常态化防控阶段和国家实施“乙类乙管”后,我市持续加大建设投入,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有效保障我市新冠感染疫情平稳转段。

(一)公共卫生服务体系更加健全。基本建成架构完整、功能完善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实现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卫生监督机构、妇幼保健机构区县(自治县,以下简称区县)全覆盖,公立精神卫生机构区县覆盖率达89.5%。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医疗救治体系逐步完善,卫生应急队伍不断壮大。

(二)医疗卫生资源总量持续增长。截至2022年底,全市医疗卫生机构22243个,其中医院857个、基层医疗卫生机构21163个、专业公共卫生机构149个。每千人口医疗卫生机构床位数达到7.81张、执业(助理)医师数达到2.94人、注册护士数达到3.65人,每万人口全科医生数达到3.05人。

(三)医疗卫生服务能力不断增强。全面优化医疗服务供给,建成“美丽医院”56个,建成三级甲等医院34个,建设国家区域医疗中心1个、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1个,创建甲级基层医疗卫生机构155个,全面建成“城市15分钟、农村30分钟”医疗服务圈。

(四)疫情防控网底更加坚固。感染高峰时期,全市785个乡镇卫生院发热门诊(诊室)全部实行24小时开放,9495个村卫生室全部开展医疗救治服务。农村地区按照服务人口的15%—20%配齐配足中药、解热、止咳、小分子药等对症治疗药物,至少满足2个月诊疗需求。

(五)城乡居民健康水平持续提升。全市人均预期寿命提高到78.56岁,婴儿死亡率下降到2.62‰,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下降到4.32‰,孕产妇死亡率下降到7.56/10万,主要健康指标居西部地区前列。

二、关于所提建议的答复

您所提出的七个方面的建议与我们的工作重点非常一致,也是我们一直努力的方向,对于改善我市医疗服务大环境具有很好的指导性和参考性。

(一)多渠道保障医疗物资供应。一是加大医疗物资产能。建立全市重点保供企业白名单,解决帮助企业生产存在的问题,指导企业通过增加生产排班、调整相近产线转产扩能等措施提升产能,全力做好医疗物资保供。二是做好药品质量监管。建立全市零售药店常态化疫情监测警戒系统,对购买“四类药品”等药物的人员进行实名登记。在用药需求高峰期,要求零售药店应开尽开,引导具备条件的药店24小时营业。指导支持“四类药品”拆零销售,鼓励有条件的药店免费发放急需药品,惠及70余万人。    

(二)高质量推进医疗健康科普。一是加强“两库一机制”建设,发布各类科普推文200累计受众2800万人次;建设“重庆健康科普”微信公众号、视频号、抖音号,发布信息2800余条,阅读量达9000万次。二是推进各类健康创建,建设健康县区12个、国家卫生区21个、健康促进学校2247所、健康促进医院995家、健康社区1913个、健康村1204个、健康家庭(户)378308户。三是持续打造“健康中国巴渝行”科普宣传品牌,发布推文、海报各367篇,制作播出广播电视专题节目18。举办健康科普作品征集暨讲解技能大赛,24作品在国家获奖。四是开展疫情科普宣传。围绕疫情、急救、养生等百姓关心的问题,编写科普材料105份,制发公益广告11部,举办“防疫科普365”“每日问答200余期。发布健康科普信息550余条,覆盖全市3000万以上居民。

(三)发展医疗卫生特色志愿者服务。指导重庆医科大学、重庆医药高等专科学校、重庆三峡医药高等专科学校等医学院校青年志愿者团队,打造具有医疗卫生特色的品牌项目。结合医学院校志愿者自身优势,重点开展健康类、科普类志愿服务,普及卫生健康知识,有效引导广大群众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指导部分具备条件的医疗卫生机构打造标准化志愿小屋,常态化开展导诊、陪检、健康教育等形式多样的医护志愿服务,将服务推进到居民小区,累计服务群众超10万人次。

(四)加强医疗卫生人才队伍建设。一是创新人才机制。在中央严控事业编制大背景下,根据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在部分公立医院实行人员总量管理试点”的精神,在我市公立医院探索开展医务人员总量管理试点,通过按标准核定人员总量,新增人员不与财政划拨经费挂钩,总量控制内新进人员与原在编人员在待遇保障、职称晋升等方面同等对待,有效解决了医院编制总量不足、结构不优等问题。二是提高人员收入。认真贯彻落实“两个允许”要求,积极在公立医院、公共卫生机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开展薪酬制度改革,明确政府对公立医院的六项投入政策,拓宽公共卫生机构超额绩效经费来源,加大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财政保障,我市医务人员收入待遇在全国处于中上位置。

(五)建立村(社区)包保服务团队。制定印发《关于做好新冠重点人群动态服务和“关口前移”工作的通知》(渝肺指办发〔2023〕3号),动员村(社)干部、家庭医生、社区工作者、志愿者等约11.8万人成立村(社区)包保小分队,切实把疫情防控、重点人群服务等各项措施落实到村(社区)到户到人,服务五类重点人群达232万人(65岁及以上合并基础性疾病人146万人,残疾人55.3万人,孕产妇4.2万人,困境儿童8.8万人,孤寡、独居老人17.8万人),覆盖率100%。同时,发挥好家庭医生健康“守门人”的作用,为村(社区)群众及时提供健康宣传、疫苗接种、购药送药、上门服务、紧急转诊等服务,服务人群889.86万人。

(六)加强基层卫生人才培养力度。持续开展区县医学头雁人才、基层优秀卫生专业技术人才选拔工作,每年选拔培养区县医学头雁人才120名、优秀基层卫生专业技术人才200名。推进“县聘乡用”、市区两级医院专家驻点帮带、专家巡诊、“潮汐式”医疗援助等措施,促进人才下沉,缓解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人才荒”。通过实施定向培养、“鲁渝协作”等,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管理人才、全科医生能力水平;针对基层发展需要,进一步加大基层适宜卫生人才培养力度,增加全科、儿科、口腔科以及中医、精神卫生、康复、临床药师等紧缺人才供给。

(七)营造良好宣传氛围。对接中央、市级媒体宣传报道重庆卫生健康行业先进经验、好人好事、事业发展等,营造积极健康的舆论环境。2022年,统筹主流媒体全年报道卫生健康信息4500余条次,组织媒体新闻采访60余场次,做到“每周有看点,每月有焦点,每季有重点,每年有亮点”。每年评选“重庆好医生、重庆好护士”季度人物80名、年度人物10名。2022年,上报并获评“中国好医生、中国好护士”月度人物4人,其先进事迹被人民日报等主流媒体广泛宣传;深度挖掘我市“跪地救人”好医生等先进典型人物事迹,人民日报以《奋力救人最感人》为题点赞我市医务工作者。

三、下一步工作打算

认真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深化改革促进乡村医疗卫生体系健康发展的意见》《关于进一步完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意见》精神,持续深化改革,细化实化各项措施,出台符合我市实际的配套文件。加大卫生健康财政投入,促进优质医疗资源扩容和区域均衡布局,加强医务卫生人才队伍建设,提升医务人员收入待遇,促进医疗卫生体系高质量发展。到2025年,基本建成体系完整、分工明确、功能互补、密切协作、运行高效的整合型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以“一老一小”为重点的全周期健康服务能力明显增强,实现优质医疗卫生资源配置均衡化、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均质化、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形成基层首诊、双向转诊、上下联动、急慢分治的分级诊疗格局,为居民群众提供优质的医疗服务环境,居民健康水平居全国前列。



                         重庆市卫生健康委员会

                                2023年4月21日



主办: 重庆市卫生健康委员会

ICP备案: 渝ICP备19007997号-1     政府网站标识码: 5000000085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1727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