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专题专栏>人大建议政协提案 > 政协提案

关于市政协五届三次会议第0983号重点提案办理情况摘要公开内容

日期: 2020-11-06
字体:

渝卫函〔2020〕504号

一、全市推进情况

近些年,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疾控体系建设,将市政协五届三次会议第0983号提案列为屈谦副市长重点督办提案。尤其是今年新冠疫情发生后,全市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疾控体系和公共卫生工作的系列重要讲话和指示批示精神,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完善重大疫情防控体制机制、健全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的决策部署,结合此次新冠肺炎疫情处置过程中暴露的问题及短板,将完善疾控体系建设纳入市委常委会研究事项,积极谋划“十四五”疾控体系建设总体规划,推动疾控体系跨越式发展。

(一)完善体制机制。一是抓外部联动。推动市政府建立防治重大疾病部门间联席会议,与市体育局、市总工会、团市委和市妇联等五部门举办重庆市首届创意健骨操大赛,与市场监管等部门联合分层分批培训宣贯《疫苗管理法》。二是抓内部联动。在3个区县试点探索重大疾病医防结合工作模式,拟定推出医疗机构公共卫生责任清单,依托“城市改变糖尿病”项目和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体系建设,健全“三位一体”协作机制,落实全程健康服务管理。三是抓区域联动。每年召开4个片区区域性传染病联防联控工作会、针对重点地区分别召开重大传染病(结核病、艾滋病和地方病)研讨会,为一地一策,区域联防、精准防控提供思路;依托成渝双城经济圈建设和川渝协作机制,强化川渝联防联控。

(二)健全疾控体系。一是加强疾控体系规划。2019年-2020年先后开展了全市精神卫生服务体系、疾控机构实验室能力、西部公共卫生医学中心、肿瘤防治体系等调研;多部门赴上海市、江苏省等先进省市调研省级疾控体系能力建设,形成了系列调研报告,为疾控体系规划理清了思路。二是强化能力建设。2019年为6个贫困区县配备实验室设备,建成186个艾滋病检测实验室,艾滋病自愿检测咨询覆盖所有区县;新建87个数字化接种门诊,实现疫苗冷链温度自动监控全覆盖。为基层培养206名精神科转岗医师和13名流行病学骨干;新冠疫情期间,进一步加强我市实验室建设,实现了我市所有疾控机构BSL-2实验室全覆盖。三是推进疾控信息平台建设。目前在用的疾控业务应用系统,由中央垂直部署的有34个,自建或市级统筹建设的业务应用系统有3个,包括艾滋病信息管理系统,以及正在建设的免疫规划、传染病监测信息管理系统。

(三)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和科技创新。一是加强疾控机构人才队伍建设。与市委组织部、市人力社保局联合拟定了公共卫生人才队伍建设方案,建立了公共卫生人才培养、使用和评价机制,并提出明确了的建设目标。依托专业技术人才知识更新工程,采取高级研修的方式,加大对疾控医疗专业人才的培养培训力度。对高层次和急需紧缺疾控人才,允许不设招聘开考比例,可采取考核招聘。对基层一线所需紧缺优秀疾控人才,可按规定申报特设岗位予以聘用。鼓励重庆医科大学等医学本科院校为乡镇(社区)一线定向培养本科以上疾病预防专业毕业生。鼓励培训和选派医务人员从事疾控工作。二是加大疾控科研立项支持。“十三五”以来,积极组织相关单位申报“艾滋病和病毒性肝炎重大传染病防治”“重大新药创制”国家科技重大专项项目,和“生物安全关键技术”“数字诊疗装备研发”等重点研发计划项目,累计牵头获批18项,总经费2.6亿元,实现了市疾控中心科技部重大专项立项零突破。三是积极为抗击新冠提供科技支撑。制订出台强化突发疫情防控科技支撑9项举措,采取快速立项、快速实施、快速应用等便捷管理服务,对疫情防控一线科研人员“不限项、不限时”申报;紧急启动疫情应急科研攻关专项,先后实施了4批57项应急项目,投入资金3000万元,研发了新冠快检试剂盒4个,2个批准上市。

二、提案建议采纳情况

根据您提出的目前疾控体系改革发展过程当中存在的绩效保障差,人才流失严重;投入不足,发展严重滞后;定位不清,地位尴尬等问题,下一步我们将全面采纳您提出建机制、增保障、出台疾控体系建设指导意见等三个有针对性的建议,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和市委、市政府的决策部署,将加快疾控体系建设,不断完善体制机制,为人民群众提供有效的公共卫生保障。

(一)进一步完善体制机制。一是完善人事编制制度。建立疾控紧缺人才绿色引进通道,结合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及疾病预防控制工作实际,加强疾控机构编制保障,适当提高疾控机构专业技术高级岗位结构比例,健全疾控高端人才引进机制,建立与外省市及高校等机构合作培养、柔性引进的制度体系;设立首席公共卫生专家制度。推动医防融合和复合型人才培养,建立疾控中心和医院互派工作制度,形成内科、感染等临床医师和疾控专业技术人员定期交叉开展临床、疾控能力训练的机制。二是完善财政保障机制。持续稳定加大财政对疾控体系的投入力度,为疾病预防控制工作正常开展提供相应保障。根据公共卫生事业发展需要,足额保障基础设施设备等发展建设经费;按照预算管理要求和支出标准,安排所需人员经费、公用经费;根据服务任务完成及绩效考核情况,加大各类疾病预防控制项目经费支持力度,以适应全市人群健康及危险因素监测评估需要。

(二)加快健全疾控体系。一是加强疾控体系规划。推动市委、市政府尽快出台加强全市疾控体系建设若干意见,重点突出疾控机构的法制化、标准化和智能化建设,明确区县政府责任,机构行政级别与职能职责、全额保障机制与绩效管理、人员编制配置标准与职称比例、信息化建设与部门数据共享等重大问题。做好“十三五”规划的终期评估,开展疾控体系改革与发展思路研究,综合疾控机构实验室体系、等级疾控机构、精神卫生中心、肿瘤防治体系调研成果,形成“十四五”疾控体系总体规划。二是强化能力建设。依托西部医学中心建设,打造“市—区域—区县”三级疾控实验室体系。合理利用国债资金及国家投入的7700万等经费,谋划好等级疾控中心建设,积极推动形成疾控人才队伍和学科建设规划,全面提升疾控能力。整合充实市级疾控专家库,实施公共卫生医师规范化培训试点。三是加快建成全市疾控信息平台。基于全民健康信息平台,依托城市大数据资源中心,实现多部门数据资源的汇集、调用和应用协同,建成联通各级医疗卫生单位,包括应急管理、传染病、免疫规划、慢病及危险因素、职业病防治、学校卫生、环境卫生、实验室管理、病媒监测、地方病、食品安全、精神卫生、结核病防治等业务系统,汇集各类健康危险因素监测,能够实现多源数据、多点触发的智能监测预警预测的智慧疾控大数据平台,发挥支撑政府决策和服务民生的作用。

(三)加强疾控科研能力建设。依托市疾控中心,组建预防医学研究院,建设“1个院士工作站+1个博士后科研工作站+6个重点学科+3个重点实验室+1个专家(人才)工作室”。搭建一批公共卫生科技创新基地,围绕传染病、高致病病原微生物等支持建设一批市级重点实验室、临床医学中心和技术创新中心,组织实施一批公共卫生防疫领域重点项目,对新发突发传染病、生物灾害等建立部门协同的科技攻关机制,整合部门人、财、物力量,形成科技攻关合力。

主办: 重庆市卫生健康委员会

ICP备案: 渝ICP备19007997号-1     政府网站标识码: 5000000085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1727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