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专题专栏>人大建议政协提案 > 政协提案

关于市政协五届三次会议第0250号提案办理情况的答复函

日期: 2020-08-06
字体:

渝卫函〔2020〕355号

民盟重庆市委:

贵委《关于我市精准促进脑卒中患者社区康复的建议》(第0250号)收悉。经与市人力社保局共同研究办理,现将办理情况答复如下。

脑卒中是我国成年人致死、致残的首位病因,脑卒中康复是降低致残率最有效的方法。近年来,我市脑卒中急救地图网络体系初步建立,脑卒中患者社区康复能力得到增强,社区康复专业人员职业培训大规模开展,脑卒中患者就业能力和技能水平逐步提高、全方位的就业服务全面推进。主要开展了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康复医疗服务体系初步建成

(一)区县域医共体建设助推社区康复服务。《重庆市区县域医共体“三通”建设工作方案》(渝医改〔2020〕2号)明确,区县域内可以由1—3个区县级医疗机构牵头,组建由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参与的医共体,为居民提供健康管理、疾病诊治、康复护理等服务;鼓励牵头医院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开设联合病房,共建特色专科。目前沙坪坝区部分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已经建设脑卒中中心共管病房,为全市探索实行联合病房模式。

(二)跨区域组建专科联盟。2018年5月,重庆市急性卒中救治协作联盟成立,万州区、九龙坡区、合川区等42家人民医院和沙坪坝区新桥街道和双碑街道等8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成为首批理事单位共同搭建卒中救治网络。该救治协作联盟建立顺畅的向上转诊的“绿色通道”,进一步加大对基层医院的技术帮扶和培训,提升基层医院在脑卒中领域的救治水平,促进脑卒中介入诊疗在基层医院的推广,脑卒中患者在上级医院完成手术后回到基层医疗接受后续康复治疗。

(三)三级联动防治体系逐步完善。2019年7月,由重庆市卒中学会根据各会员单位卒中救治能力系统绘制了“重庆市脑卒中急救地图”,并由重庆市卫生健康委脑防办、市卒中学会联合重庆市120指挥调度平台共同予以发布,涵盖重庆市主城区和28个区县近70家拥有卒中救治能力的医院,三级联动防治体系逐步完善。

二、康复服务能力逐步提高

(一)推进学科建设。充分利用重庆市打造“西部医学中心”契机,在全市遴选300家基层医疗卫生机构(100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200家乡镇卫生院)建设成为“西部基层医疗卫生服务示范中心”,以中医、康复、急诊急救、妇幼保健、医养结合、安宁疗护等为重点,培育和扶植一批适合基层开展的特色服务项目,规范示范中心康复功能建设,鼓励开设脑卒中康复病区,为择期手术、术后病情平稳的卒中患者提供服务。目前全市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中有754家设置中医康复病区或康复医学科,占比70.9%;设康复床位6099张,每个机构平均4.37张床位;中医(康复)医学科年门诊量375.9万人次,占基层卫生机构总诊疗量12.54%;出院21.4万人次,占基层卫生机构总出院人次10%。中医(康复)类执业(助理)医师4827人,占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执业(助理)医师总数的28.27%。

(二)强化政策保障。《重庆市社区医院建设工作方案》(渝卫办发〔2019〕54号)要求,在全市范围内开展社区医院建设,社区医院主要以老年、康复、护理、安宁疗护床位为主,提高中医药服务和现代医疗康复能力。在区域基层医疗卫生服务示范中心配备语言及认知障碍康复评估系统等现代康复设备,为卒中患者提供肢体功能训练、语言训练等社区康复服务,通过减轻障碍、改善功能,帮助患者回归家庭、融入社会。

(三)加强康复专业能力培训。通过远程培训、学历教育、专项培训等形式,提升医务人员规范化管理社区康复脑卒中患者的能力;同时指导医联体内龙头单位选派专家为基层卒中康复病区做医疗技术指导,通过教学查房、业务培训等提升医护人员的专业素质。坚持需求导向,发布《重庆市职业技能提升行动(2019—2021年)培训成本及市场需求程度目录》,将包括医疗辅助护理、护理病人等在内的职业技能工种和专项职业能力纳入,并按照一般职业、紧缺职业和非常紧缺职业三个等级,分类给予培训补贴,丰富包括社区康复专业人员在内劳动者的专业知识,提高技能水平。2019年以来,共开展护理病人专项职业能力培训1129人次,发放培训补贴91.35万元。

(四)注重医防融合。指导基层医疗机构与二、三级医院共建家庭医生团队,通过参与社区卫生服务,开展家庭医生脑卒中防治工作,提供用药指导、心理疏导、家庭护理等适宜技术指导,探索家庭医生与卒中健康管理师职能相融合。截至目前共建立8171个家庭医生团队,未来拟打造500个精品家庭医生团队,培养有知名度的家庭医生。

(五)推行远程康复医疗。全市依托医疗联合体建成40个区域远程医疗中心,辐射本区域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开展远程医疗、健康咨询、健康管理服务,构建覆盖医疗服务全流程的线上线下新模式。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与上级医院建立远程医疗信息系统,提高康复医学优质医疗资源可及性和医疗服务整体效率,促进“互联网+医疗”更大范围应用,切实改善脑卒中患者就医服务体验。

(六)发挥社会协同。一是基层医疗机构与辖区街镇、社区建立良好协同关系,将卒中防治融入“健康梦想讲堂”“健康教育讲座”等健康教育活动中,强化卒中康复知识宣传。二是积极参与国家“基层血管健康管理中心”建设,把危险因素控制、疾病救治能力提升等工作做实做细,切实提高心脑血管疾病管理能力和管理效果。三是联合市残联为有康复需求的持证残疾人提供基本医疗服务、公共卫生服务和残疾人个性化康复服务,特别是为脑卒中患者提供康复服务。截至目前,为有康复需求的持证残疾人和残疾儿童家庭医生签约和履约服务覆盖率达60%以上。

三、精准引导“回归社会”

(一)加强脑卒中患者就业能力培训。通过职业技能培训、创业培训、企业在职职工岗位技能培训和就业适应性培训等各类职业培训,提高包括脑卒中患者在内残疾人的就业能力,引导其“回归社会”,并按规定给予培训补贴和生活费补贴。2019年以来,共为包括脑卒中患者在内的残疾人开展各类职培训2669人次,发放培训补贴383.56万元;为550名包括脑卒中患者在内的残疾人发放生活费补贴2.75万元。

(二)提供全方位就业服务。一是依托重庆就业网、重庆就业微信公众号等网络平台和各级公共就业创业服务平台,形成“线上+线下”的宣传体系,向包括脑卒中患者在内的残疾人、社区康复专业人员等城乡各类劳动者宣传我市就业、创业、培训等政策服务。二是打造“就在山城”“渝创渝新”“技能兴业”等就业、创业、培训品牌,结合“全国助残日”等活动,开展各类专项活动,促进包括脑卒中患者在内的残疾人、社区康复专业人员等城乡各类劳动者就业创业。三是按照“放管服”改革和行风建设要求,推进就业、创业、培训等政策服务“三级四同”建设,优化经办流程、减少证明材料、压缩办结时限,为包括脑卒中患者在内的残疾人、社区康复专业人员等城乡各类劳动者提供更加高效便捷的就业服务。

下一步,我们将结合提案的建议,完善工作措施,进一步推进脑卒中患者社区康复工作,加强康复相关人员培训,努力提升精准康复效果,精准引导回归社会。重点抓好以下工作:

一是开展中医康复特色科室创建。引导和鼓励“西部基层医疗卫生服务示范中心”创建中医康复特色科室,实施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项目,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医康复科设置率达到100%,打造精品中医馆200个,门诊中医服务量占比35%以上。加大对现代康复医师的培训,确保每个西部基层医疗卫生服务示范中心有一名合格的现代康复医师(或技师)。  

二是加强部门协同。加强与市人力社保局、市残联等部门协作,将脑卒中后遗症(偏瘫等)与相关部门政策结合,充分共享资源,包括康复设备投入资源、残疾人康复需求资源等,共同做好脑卒中患者后期康复服务。 

三是搭建培训信息化平台。依托“智慧就业”项目,加快推进市级职业培训信息平台建设,优化整合培训资源,指导职业培训机构开发线上培训课程、优化培训方案、搭建线上培训平台,为包括脑卒中患者在内的残疾人、社区康复专业人员等城乡各类劳动者提供更加便捷的培训服务。

四是调整完善职业培训补贴政策。为包括脑卒中患者在内的残疾人、社区康复专业人员等城乡各类劳动者提供培训政策支持,调动其积极性,提高培训质量,加大政策宣传落实力度。

五是促进就业。进一步优化就业、创业、培训政策服务流程,打造“就在山城、渝创渝新、技能兴业”三大品牌,通过“行政+市场”的手段,不断提升公共就业服务能力和水平,促进包括脑卒中患者在内的残疾人、社区康复专业人员等城乡各类劳动者实现更高质量就业。

最后,再次感谢贵委对卫生健康事业的关心和支持,欢迎今后多提宝贵意见和建议。


重庆市卫生健康委员会

2020年4月17日   

主办: 重庆市卫生健康委员会

ICP备案: 渝ICP备19007997号-1     政府网站标识码: 5000000085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1727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