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专题专栏>人大建议政协提案 > 政协提案

关于市政协四届四次会议第0568号提案的复函

日期: 2016-09-27
字体:

重庆市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关于市政协四届四次会议0568号提案的复函

刘恩梅委员:

首先感谢您对重庆卫生计生信息化建设工作的关注。您提出的《关于率先从重庆市新出生婴儿试点使用“居民健康卡”的建议》(第0568号)收悉。经研究办理,现答复如下:

一、基本情况

居民健康卡作为全国统一规划的第三张智能卡,从功能上拟逐步统一现有的医疗机构就诊卡和免疫预防接种证。推广居民健康卡应用有利于优化医疗卫生服务模式,提高服务质量与效率,减少重复检查,减少患者就医排队次数,缩短候诊时间,改善就医感受,对解决“看病难、看病贵”和改善医患关系可以产生积极的促进作用。

2012年4月,我委通过市政府向原卫生部提出申请,并被确定为全国第二批居民健康卡试点地区。为配合试点工作的开展,我委印发了《重庆市卫生局关于规范“就医卡”管理的通知》(渝卫办〔2012〕30号),并启动了考察论证、方案编制、备案审批等相关工作。2013年1月,我委印发《重庆市卫生局关于确定居民健康卡建设试点单位的通知》(渝卫办〔2012〕60号),开始正式启动相关试点工作。2014年4月,我市与市农商行合作,在巫山县发出第一张居民健康卡,验证了基于区域卫生信息平台的业务交互;2014年8月,与市建行合作在市三院发出小批量居民健康卡,实现了医院内部科室级全流程业务应用。

2015年5月以来,我委先后与平安银行重庆分行、汉口银行重庆分行、西证创新投资有限公司、重庆华龙网集团有限公司、重庆德瑞实业有限公司、重庆市公众城市一卡通有限责任公司、航天中汇信息技术(武汉)有限公司、中信银行重庆分行等单位展开积极洽谈。基本确定以居民健康卡试点工作提案办理座谈会意见为指导,以PPP为总体建设模式,以“试点示范-合作推广”为主线的全市居民健康卡试点工作总体思路,加快推进该项工作。2015年11月,启动了南岸区和渝北区居民健康卡发行应用试点工作。

二、存在的问题

(一)资金需求大。居民健康卡的发行应用工作主要包括健康卡受理环境建设(包括HIS系统改造、读卡机具和自助终端投放)、区域卫生信息平台改造、人员培训和宣传推广,优化诊疗服务流程和研究临时性就诊凭证替代方案,健康卡基本信息采集和卡片发放等,资金需求大。

(二)缺乏政策和资金引导。居民健康卡目前处于试点阶段,和全国其他试点省地市不同,由于部分业务的职能划转,本地居民健康卡缺乏关键业务支持。医疗机构和金融机构缺乏政策依据和投资信心,极大制约了健康卡在业务层面的探索和实践。

(三)缺乏资金承载能力。居民健康卡试点工作筹资和合作渠道单一,由于基金型业务的剥离,医疗市场金融衍生价值相对于居民健康卡体系建设投资的收益期限极长。且短期内不具备行业内部资金承载和整合功能,金融机构顾虑极大,项目推进灵活度较低,相关工作难以有序开展。

(四)过于依赖外部支持。由于缺乏政策引导和资金支持,居民健康卡从建设到应用的各个环节高度依赖外部投资和业务支持。金融机构往往提出极其苛刻的附加条件,合作基础脆弱,相关工作极其被动,不利于健康卡业务的长期可持续发展。

(五)新生儿增加发卡相关流程难度或受制约。按照《中国人民银行关于进一步落实个人人民币银行存款账户实名制的通知》(银发[2008]191号)规定:银行为存款人开立个人银行账户,居住在中国境内16岁以下的中国公民,应由监护人代理开立个人银行账户,出具监护人的有效身份证件以及账户使用人的居民身份证或户口簿。新生儿发卡增加了卡片制作、发行及居民领卡流程梳理难度和时间周期。若遇未上户的新生儿发卡将受限制,无法办理具有费用结算金融应用功能的居民健康卡。

三、下步主要做法

(一)总体思路。以卫生计生信息化建设互联互通试点工作为契机,统筹建设人口信息、健康档案和电子病历三大核心资源数据库,完善区域信息平台建设。加强与人口信息库的数据比对,建立覆盖全市居民的电子健康档案。我市居民健康卡建设将加大对0~6岁儿童、孕产妇、职业病高危人群等重点人群的优先发行力度,提高健康卡使用频率。基于卫生计生三大数据库建立以居民健康卡为唯一主索引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支持全员人口建档、动态档案更新、儿童保健、孕产妇管理、慢病管理等基本公共卫生服务。

(二)工作原则。按照《关于推进公共服务领域金融IC卡运用工作的通知》(渝府办(2014)132号)精神,坚持“政府引导、市场主导、公平合理、互惠利民”的原则,继续加大与银行和非银行类金融机构在居民健康卡试点工作上的合作探索,加快促进居民健康卡重庆本地的发行应用试点。

(三)资金筹措。居民健康卡试点工作在目前情况下,需要充分调动政府和市场的灵活性,通过政府投入撬动以PPP模式为主的市场化运作。按照国家发改委《关于加快实施信息惠民工程有关工作的通知》(发改高技〔2014〕46号)要求,我委在2016年-2018年信息化建设工作预算中向市财政申报了10219.76万元的居民健康卡专项经费,主要用于卡片和密钥等基础系统建设和部分医疗卫生机构受理环境建设。2016年,我市拟发行50万张以上符合标准且加载金融功能的居民健康卡,在2个区县实现批量化发卡,在重医附属儿童医院、市妇幼保健院等10家大型医疗机构实现受理环境改造建设。

为吸引市场投入,我们拟尽快明确居民健康卡在医疗服务领域的定位,推广和扩大居民健康卡在市级医疗机构的发行应用,规范和有计划的减小常规就诊卡的发放并引导其逐步退出,探索军地合作等特色模式。在坚持一套卡管和一套密管系统的原则下,有序拓展基于可靠的区域卫生信息平台的区县自主批量发卡模式,工作重心下移,逐步形成该项工作的常规格局。

(四)具体工作。

1.发卡工作计划。

(1)试点应用阶段(2016年)。研究制定推进健康卡工作指导意见及相关辅助政策,明确健康卡的行业功能定位;与金融机构的合作谈判,根据预算落实情况,启动注册管理系统等基础建设,指导试点医疗机构和金融机构进行受理环境建设;形成集中和现场发卡具体方案、数据交换标准和管理机制;有效规范工作流程,实现健康卡统一识别、信息读写、费用结算等基本功能;研究便捷就医、新生儿发卡、基本信息共享等基础应用模式。

(2)重点推进阶段(2017年)。扩大健康卡在主城范围内的发行数量和受理环境;研究制定健康卡加载卫生计生业务的具体办法,基本形成全市健康卡政策法规体系和标准规范体系;基本建立发卡、用卡、监管等规范化流程和业务保障机制、绩效考核机制,进一步完善健康卡管理体系、服务体系和应用环境;有序对接电子健康档案和电子病历资源库,基本实现受理机构的信息对接和交换。

(3)全面覆盖阶段(2018年-2020年)。全力加强示范推广,持续深化业务应用,基本实现户籍人口全覆盖;以健康卡为介质,依托区域卫生信息平台,有效共享电子健康档案、电子病历等人口健康信息,实现身份识别、费用结算、跨区域跨机构就医和人口健康信息交互应用;建立卫生计生行业自主的业务体系,方便居民享受连续、高效、便捷的人口健康服务。

2.探索新生儿发卡模式。

居民健康卡是实现居民身份识别、基本健康信息存储、跨区域跨机构诊疗和费用结算金融应用的信息载体。通过探索建立新生儿发卡编码规则、基于监护人账户开卡方式和新生儿电子健康档案号为索引等模式,达到新生儿身份识别、信息调用等目的,实现其电子健康档案信息共享、跨区域跨机构诊疗及结算等功能。

3.推进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建设。

一是努力推进区县级基于电子健康档案的区域信息平台建设,年底将完成全市所有区县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建设任务,形成1+39的两级区域信息平台的架构,届时全市电子健康档案信息系统建设完成。二是加快推进区域平台的信息接入步伐。今年底之前完成15家公立医院电子病历数据库规范化(清洗)工作,届时这15家医疗机构实现区域应用的电子健康档案和电子病历调阅服务,为下一步分级诊疗、双向转诊奠定基础。三是以互联网+健康促应用为抓手,转变各区县公共卫生与基层医疗机构管理模式,加强人员培训,提升服务能力。有效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建设实时动态的电子健康档案库,做好妇幼保健、儿童管理、慢性病等公共卫生服务,逐步使“死档案”活起来。

对以上答复您有什么意见,请填写在回执上寄予我们,以便进一步改进工作。

重庆市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2016年5月11日

主办: 重庆市卫生健康委员会

ICP备案: 渝ICP备19007997号-1     政府网站标识码: 5000000085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1727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