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专题专栏>人大建议政协提案
>
人大建议
关于市六届人大三次会议第0718号建议办理情况的答复函

渝卫答复函〔2025〕24号
李飞代表:
您提出的《关于加快打通基层医共体检验检查结果互认“堵点”的建议》(第0718号)已收悉。经与市财政局、市医保局共同研究,现将办理情况答复如下。
一、工作现状和进展情况
近年来,我市从工作体系重构、业务流程再造、体制机制重塑等维度,以数字化改革推动“医检互认”,切实提升群众就医获得感。目前,我市医检互认应用直接接入医疗机构1233家,嵌入7.7万个医生工作站。应用上线以来,全市通过平台共享调阅1258.76万人次,因调阅和互认减少重复检查105.38万人次,降低医保基金支出约9200万元,为群众节约就医费用2.32亿元。人均节省检查与排队取片时间4小时以上,单次就诊平均减少跑动次数2次以上。医学影像结果互认率由2023年底的4.13%提升至30.79%,CT、MRT大型设备检查阳性率提升2.93个百分点。医检互认应用获中央网信办智能社会治理研究三等奖,被评为“2023年度数字重庆建设优秀应用”。
二、关于所提建议的答复
您在建议中提到要建好智慧医共体平台、强化检查检验同质化管理、细化明确责任主体、解决患者医院“后顾之忧”等建议,具有较强的参考性,我们将做好以下三个方面工作:
(一)强化信息支撑,破解“不能认”。针对不同层级不同区域医疗机构间数据未能互联互通,患者的检查结果无法实现数字化共享。市卫生健康委将重构工作体系,通过建设市级“一朵云”“一平台”“一应用”,打通医疗机构之间的数据壁垒,实现“一地检查,全市共享”。一是搭建市级“检验检查云”,全市所有公立医疗机构检查检验全量数据集中存储。二是建立全市医学检查结果共享互认平台,医生通过工作站即可以“一键调阅”其他医疗机构的检查资料。三是构建“医检互认”数字化应用,向全市2万余家医疗机构、3200万群众开放调阅渠道。
(二)制定互认规则,破解“不敢认”。针对不同医疗机构间的医疗设备、检查标准、技术水平存在差异,可能影响医生诊断。改革后,业务流程再造,通过统一互认范围、互认项目、技术标准、质量控制等,实现“一体质控,全市互认”。一是明确互认机构范围、诊疗项目、技术标准等内容,在全国率先制订《重庆市医学影像检查结果互认项目技术操作指南》,检查检验互认项目扩大到161项。联合四川省卫生健康委,将两地935家二级以上医疗机构纳入川渝检查检验互认范围,并且实现项目、标准、质控“三并轨”。二是探索利用人工智能开展医检互认质量控制,自主研发14个人工智能质控模型嵌入市级质控平台,对上云数据实施自动质控,实现全流程质控。三是通过搭建互联互通数字化应用场景,实现“基层拍片、上级诊断”,解决基层医疗机构影像医师不足、“有设备没医生”的问题,区域远程影像诊断服务覆盖率由56%提升至96%。
(三)健全长效机制,破解“不愿认”。针对因不同医疗机构间的检查结果互认会导致医疗机构收入减少,医生积极性不高。市卫生健康委重塑体制机制,通过绩效考核和激励措施,解决医院、医生后顾之忧。建立健全数字医学影像服务医保支持政策,将互认情况纳入市委“八张报表”目标管理和委属医疗机构综合绩效考核评价指标体系。实施“以医检互认应用推动数字医学影像服务改革”,并将“解决重复医学检查检验、加重群众负担问题”列为群众身边具体实事集中整治事项推动。
下一步,我们将贯彻落实市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重庆市全面推动紧密型区县域医疗卫生共同体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的通知》(渝府办发〔2024〕95号)和数字健康建设要求,加快推进区县域“七大智慧平台”“五大共享中心”建设,深化“云医”“医检互认”“健康一生”“家医有约”等应用,强化医疗质量安全,健全责任共担、利益共享运行机制,提升医检互认质效,增强群众就医获得感。
重庆市卫生健康委员会
2025年4月21日
归档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