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专题专栏>人大建议政协提案 > 人大建议

关于市六届人大二次会议第1289号建议办理情况的答复函

日期: 2024-04-19
字体:

渝卫函〔2024〕319号

周道君代表:

您提出的《关于提高基层中医医疗服务能力的建议》(第1289号)收悉。感谢您对全市中医药工作的关注,您提出的关于基层中医医疗服务能力发展的建议具有一定的可行性,市卫生健康委将根据您的建议,结合工作实际加以采纳。现将办理情况答复如下:

一、全市中医药工作概况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中医药工作,市委书记袁家军多次调研中医药工作并作出指示,市委副书记、市长胡衡华对中医药工作作出批示,副市长但彦铮亲自为“市中医药管理局”揭牌并对中医药产业发展提出明确要求。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全市中医药高质量发展迈出坚实步伐,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基础进一步夯实。

(一)在中医药服务体系建设方面。市政府办公厅印发《重庆市中医药振兴发展重大工程实施方案》,部署实施中医药振兴发展8大工程22项建设任务,对健全优质高效的中医药服务体系、提升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作出了部署安排。2023年各级财政投入23.4亿元改善中医医院硬件条件,推进16家公立中医医院新建、改扩建,荣昌区中医院、奉节县中医院等10家公立中医医院新院区建成投用。全市新增三甲中医医院1家、三级中医医院6家、二甲中医医院3家。市卫生健康委联合市发展改革委、市教委等7家单位联合印发《重庆市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实施方案(2023—2025年)》,出台基层医疗机构示范(精品)中医馆建设标准,评审推荐3个全国基层中医药示范市(县),新增精品中医馆40个,中医馆设置和中医师在基层医疗机构配置率100%。

(二)在突显中医药特色优势方面。一是打造中医专科特色。2023年,遴选推荐25个国家中医优势专科。新增市级中医重点专科26个、中医名科10个。征集中医名科典型案例200余件,推出10个中医名科宣传视频,全力打造中医名科品牌。二是提升中医康复能力。推进实施中医药康复服务能力提升工程,市中医院获批国家中医康复中心,二、三级中医医院康复科设置比例分别达66.7%、95.45%。三是挖掘推广中医药特色疗法。启动“中医药良方妙技”征集遴选工作,促进中医药特色疗法挖掘整理和推广应用。开展中医药防治儿童青少年肥胖、近视眼、脊柱侧弯试点。四是扩大中医药特色服务。推动中医药服务便民,在门诊开设中医综合治疗区和中医护理门诊的中医医院分别较上年增长18%和62%。印发《中药饮片代煎、配送服务质量管理规范》,全市19家公立中医医院提供中药免费配送服务,全年服务患者54万余人次。

(三)在中医药传承创新方面。一是加快夯实人才基础。与4部门联合印发《加强新时代重庆中医药人才工作的若干措施》,19人入选国家“岐黄工程”培养计划,评选首批“巴渝岐黄学者”15名、首届“重庆市基层名中医”80名。促进中医药学术传承,建设巴渝学术流派传承工作室5个,柔性引进市外知名中医药专家来渝建设工作室26个。大力推动“西学中”,建设首批西学中基地11个,首批82名非中医类别医师通过考核取得中药饮片处方权。截至2023年年底,全市中医药人员2.73万人,同比增加11.05%;每千人口中医执业(助理)医师数0.74人,同比增加17.81%;全市公立中医医疗机构执业(助理)中医医师占比48.93%,同比增加2.06个百分点,人才规模进一步扩大,结构进一步优化。二是持续提升科研能力。市中医院中医皮肤病学、西南大学中药药理学成功创建国家中医药局高水平中医药重点学科,新布局建设市级中医药重点学科13个。推进重庆市中医药循证医学中心建设,开展皮肤、风湿、脑病等中医优势病种循证研究。推进18个中医药创新团队建设,2023年新立项实施科卫联合中医药科研项目72项。圆满完成第四次全国中药资源重庆普查任务。有序推进中医药戒毒研究与服务。

二、下一步工作计划

(一)加快建设优质高效中医药服务体系。一是扩大优质中医医疗资源供给。推进我市2个中医类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市中医院国家疫病防治基地建设,推动第十三人民医院转型发展为市中西医结合医院。布局建设一批市级中医区域医疗中心。二是加强公立中医医院内涵建设。研究制定加快推进区县级中医医院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持续开展区县中医医院“两专科一中心”(每个县级中医医院建成2个中医特色优势专科和1个县域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中心)建设。制订出台《重庆市中医医院评审管理办法》,健全中医医院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加强公立中医医院绩效考核结果运用,以等级医院和公立中医院绩效考核为抓手,强化公立中医医院以中医药服务为主的办院模式和服务功能。三是提升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开展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工程“十四五”行动计划实施情况督导评估。大力开展全国基层中医药工作示范市(县)创建。进一步修订完善《基层医疗机构精品(示范)中医馆建设标准》,完善评审验收管理办法。鼓励中医医院牵头建设紧密型县域医共体,探索建立中药饮片供应中心、中药制剂中心和共享中药房,创新城乡中医药一体化模式。

(二)巩固扩大中医药特色优势。一是巩固中医专科优势。充分发挥国家中医优势专科、市级中医名科示范带动作用,加强中医优势专科集群建设。强化中医医院儿科、老年病科建设,推进中医专病门诊建设。二是发展中医特色服务。深入开展民间“中医药良方妙技”征集遴选和评价推广工作,建设鲁渝协作中医药特色疗法评价推广中心和基地。开展中医治未病技术处方和规范项目遴选,聚焦“一老一小”、回应民生关切,围绕儿童青少年近视、肥胖、脊柱侧弯等问题,开展中医适宜技术防控和干预,布局一批市级中医治未病中心和中医康复中心。三是促进中西医协同。加快国家中西医协同“旗舰”医院和“旗舰”科室建设,开展市级中西医协同“旗舰”科室建设。聚焦癌症、心脑血管病、代谢性疾病等重大疑难疾病和慢性病,开展中西医临床协作,推动诊疗模式创新,发挥中西医叠加优势。

(三)提升中医医疗服务质量。一是着力补齐短板。加强中医医院急诊科、重症医学科等薄弱科室建设,开展专科能力培训,提升中医医院综合服务能力。进一步强化国家中医疫病防治和紧急医学救援队伍建设,增强中医药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能力。二是持续提升就医体验。持续深入开展“改善就医感受、提升患者体验”主题活动,推动中医医院住院“一站式”服务中心、门诊中医综合治疗区、中医护理门诊广泛设置,以“方便快捷”为导向重塑就医流程,改善就医环境。加强医德医风培训考评,持续提升就医满意度。三是加强医疗质量安全管理。深入落实全面提升医疗质量行动,建立完善中医质控体系,常态化开展医疗质量督查指导,逐步建立公立中医医院医疗质量安全分析、通报制度。

(四)加强中医药人才队伍建设。一是引育高层次人才。支持引进中医药领域院士、岐黄学者等领军人才,遴选首批“巴渝青年岐黄学者”。做好国医大师、岐黄学者、国家中医药创新团队、国家中医药经济管理领军人才等培育、遴选和推荐工作。二是强化人才培养平台建设。支持重庆中医药学院建设。推进国家级和市级各类传承工作室建设,强化过程管理和跟踪问效。新建国家老药工传承工作室3个、重庆市名中医传承工作室10个、重庆市基层名中医传承工作室10个,传统医药类非遗项目传承工作室5个。三是加大人才培养培训力度。推进国家第七批师承项目,启动第四批市级师承项目。遴选第二批中西医结合高层次人才100名,逐步建立完善“西学中”人员“中医执业资格”登记管理,充分调动西医医师学习、使用中医药。开展中医确有专长人员医师资格考核。实施中医馆骨干人才、中医全科医生转岗、农村订单定向等基层中医药人才培养培训项目。

(五)大力提升中医药科研能力和水平。一是加强中医药科研平台建设。争创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实验室。推进国家中医药传承创新中心、2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高水平中医药重点学科建设。布局建设市卫生健康委中医药重点实验室。推进重庆市中医药循证医学中心建设,支持开展中医优势病种循证研究。强化市级中医药重点学科建设的指导和过程管理。二是加大中医药科研支持力度。谋划实施重庆市中医药科技创新能力提升行动计划。鼓励中医药机构积极申报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中医药现代化”专项。加大科卫联合中医药重大、重点项目的投入和支持力度,实施一批市卫生健康委中医药科研项目。推进18个市级中医药创新团队建设,组织开展阶段性评估。三是促进中医药科研成果转化。探索建立市级中医药成果转化中心并制定成果转化激励机制,在中医药科研立项中强化成果转化导向,提升中医药科研人员成果转化意识和能力。


                         重庆市卫生健康委员会

                                2024年4月18日


主办: 重庆市卫生健康委员会

ICP备案: 渝ICP备19007997号-1     政府网站标识码: 5000000085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1727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