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专题专栏>人大建议政协提案 > 人大建议

关于市六届人大二次会议第0116号建议办理情况的答复函

日期: 2024-03-20
字体:

渝卫函〔2024〕129号

邹敏代表:

您提出的《关于促进全市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建议》(第0116号)收悉。经研究办理,现将办理情况答复如下:

一、工作情况

(一)积极谋划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服务体系建设。一是制定规划方案。市政府出台《重庆市精神卫生体系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23—2025年)》,明确要求加强儿童专科医院精神科(心理科)设置,到2025年,儿童专科医院精神科(心理科)设置率要超过80%。市卫生健康委印发《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行动实施方案(2023—2025年)》,就加强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服务体系建设等内容进行细化安排。二是推动地方立法支持。市卫生健康委牵头完成《重庆市精神卫生条例(送审稿)》,相较其他省市的地方条例,专门增加了未成年人心理健康章节,拟通过明确政府、社会、学校和家庭的职责,共同促进未成年人心理健康。目前,该条例已纳入市人大立法预备项目。三是推进融入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与教育等部门联合,将设立学校心理咨询室和提供学生心理健康服务作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的主要内容,19个社会心理服务体系试点区县学校的心理咨询室设立率100%,目前已推广至全市所有区县。

(二)积极推进孕产妇抑郁症筛查和科普。认真贯彻《关于做好2021年度重大公共卫生服务精神卫生项目实施工作的通知》(国卫疾控精卫便函〔2021〕108号)等文件精神,加强对抑郁症等精神疾病科普宣传,对孕产妇开展抑郁筛查,将抑郁症防治知识作为孕妇学校科普宣教内容,提高孕产妇及家属防治意识。妇幼保健院与精神卫生医疗机构以及医疗机构妇产科以联合门诊或会诊的形式为孕产期妇女提供抑郁症防治专业支持。

(三)全力提升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服务能力。一是加强儿童青少年心理专科设置。将儿童青少年心理专科设置作为评定三级精神卫生中心的标准,目前全市49家精神卫生专科医院(含民营)中有26家单独开设儿童青少年心理门诊,较2020年增加13家,开设率53%。全市儿童专科医院精神科(心理科)设置率50%。二是积极开展未成年人心理干预。开通24小时心理咨询热线(96320),及时掌握并妥善处置包括儿童青少年等人群的心理健康的线索与问题。2023年,共接到明确为未成年人的电话322人次,未明确年龄的3054人次,子女教育和学习问题196人次。三是强化人员培训。在全市精神科医师转岗培训中,增加儿童青少年精神病学专科知识等有关内容。积极配合市教委举办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培训班、初中(跨学科)心理健康教育能力培训班和中小学心理危机干预骨干人员培训,累计培训专兼职心理健康教师400余人,全市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服务人数快速增长。四是推动精神卫生医疗机构与学校建立合作。2023年,市精卫中心与4所高校签订合作协议,目前合作高校增至15家,为合作高校开展个体咨询1500余人次、咨询督导5次,线上科普讲座5次,参培人员达1万余人次。同时,通过就医绿色通道,接收转诊大学生150余人次。

(四)联动促进未成年人提升心理健康素养。一是多部门联合开展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系列宣传。市卫生健康委联合市委政法委、市教委、市公安局、市民政局等有关部门,以“促进儿童心理健康,共同守护美好未来”为主题,开展宣传活动。同时,联合市教委策划开展专题访谈、专题培训、知识竞赛等系列宣传活动。二是利用新媒体开展健康教育。推动精神卫生医疗机构针对亲子关系、学习压力、孤独症等内容制作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教育的科普短视频,通过微信公众号、抖音视频等多种渠道进行宣传。三是健康教育进校园。积极联合教育部门,组织开展心理健康进学校活动,通过公益讲座、科普活动等多种形式,向未成年人普及心理健康知识,近三年累计开展未成年人心理健康公益讲座百余场,覆盖上万人次。四是定期开展心理健康核心知识知晓率调查。联合市教委,每年开展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核心知识知晓率调查活动。目前,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核心知识知晓率75.1%,较2021年增加8.1个百分点。

(五)大力开展未成年人心理健康科学研究。自2004年起,依托重庆医科大学开展儿童青少年精神心理问题临床与科学研究,共立项获得各级科研经费支持1600万元,完成对重庆“小—初—高—大学生”流行病学筛查和自杀预防工作,探索建立“小—初—高”学生“医—校—家—社”自杀自伤防治模式,相关成果写进包括人民卫生出版社“十三五”临床医学规划教材《精神病学》第三版、5+3临床医学教材《神经系统及精神疾病》、高等教育出版社《行为医学》第二版等在内的6本教材,发表《青少年自杀预防》等专著3部,发表此领域学术文章237篇,SCI超90篇。

二、下一步工作打算

市卫生健康委将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结合自身职能职责,持续完善服务体系、提升服务能力、强化宣传教育、加强科学研究等工作,进一步抓实抓细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工作。

(一)完善服务体系。一是继续加强儿童青少年心理科室建设。继续加强三级精卫中心创建,所有三级精卫中心均设立单独的儿童青少年精神(心理)科。2024年,拟在10所精神专科医院新开设儿童青少年精神(心理)科或门诊。强化妇幼保健院、儿童专科医院精神科(心理科)建设,到2025年完成覆盖率达80%的目标。二是规范社会心理服务机构。稳步推进《重庆市精神卫生条例》立法工作,通过明确社会心理咨询服务内容、设立条件、从业要求、培训考核、服务规范、监督管理等内容,规范全市社会心理服务机构。

(二)提升服务能力。一是加强专业人员相关技能培训。将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专业知识纳入精神科医师转岗培训、精神科医师规范化培训和儿科医师的“三基三严”考核内容,切实提升医务人员发现、识别和诊断能力。二是规范心理咨询师考核。利用行业学会、协会等组织,出台心理咨询师考核标准,探索培养未成年人心理咨询师。三是联合教育部门加强心理健康教师骨干培训。继续联合教育部门,常态化开展心理健康教师骨干培训,提升发现识别和干预能力。四是加强心理危机干预队伍培训。将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干预纳入全市各级心理危机干预培训内容,常态化开展培训和考核。五是加强心理援助热线服务。整合区县卫生健康部门的24小时心理援助热线,统一接入、转介处理,及时掌握处理有关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的相关问题。

(三)广泛开展宣传。一是继续开展健康教育进校园活动。继续加强与教育部门配合,强化反对校园霸凌、小学生缓解压力办法、预防网络沉迷等内容的心理健康宣传,形成常态化工作机制。二是继续加强宣传引导。联合教育、宣传等部门,充分利用广播、电视、网络等平台,广泛开展学生心理健康知识公益宣传,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三是加强专业机构宣传引导。加强综合医院、精神专科医院、儿童专科医院、妇幼保健院精神(心理)科的宣传教育,降低未成年人及其家属对心理疾病的病耻感。

(四)大力推进科研。一是开展流行病学调查。在全市启动心理健康流行病学调查,摸清人群疾病谱和主要影响因素,为防治工作提供参考。二是开展队列研究。建立未成年人情绪高危人群长期队列随访,探索针对我市儿童青少年情绪障碍的高危因素,形成早期预防和精确筛查的工作模式。三是开展对照临床试验。开展未成年人情绪障碍患者随机对照临床试验,探索一套有效安全的临床治疗路径,形成完整的专家共识或指南,并开展覆盖全市的巡讲。四是研发人工智能机器人。基于我市未成年人心理问题特点,研发针对儿童青少年情绪问题的人工智能机器人,弥补我市未成年人心理健康专业人员严重不足的短板。五是支持基础性研究。依托市级部署的脑科学研究等,大力推进产学研用合作,推进心理健康药物研发。

    

                       重庆市卫生健康委员会

                       2024年3月15日


主办: 重庆市卫生健康委员会

ICP备案: 渝ICP备19007997号-1     政府网站标识码: 5000000085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1727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