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健康扶贫工作成效显著
自2016年实施健康扶贫工程以来,在国家卫生健康委的精心指导、大力支持和市委、市政府坚强领导下,重庆市卫生健康系统深学笃用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重要论述和视察重庆重要讲话精神,围绕“基本医疗有保障”目标,举全系统之力全力推进,狠抓落实,取得显著成绩,先后得到了国家卫生健康委马晓伟主任、李斌副主任和市 政府唐良智市长、屈谦副市长、李明清副市长等多位领导肯定性批示,2018、2019年连续两年获得国家卫生健康委通报表扬,鲁渝健康扶贫协作得到山东省委书记刘家义、国务院扶贫办副主任夏更生肯定,扶贫集团定点帮扶工作得到国务院扶贫办副主任夏更生、陈志刚肯定。2019年、2020年全系统获评市级脱贫攻坚奖先进集体5个、先进个人7人。2020年4月16日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头条报道了我市健康扶贫工作。
一、加强硬件建设,实现“看得上病”。
一是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累计投入资金38.46亿元,在贫困区县改扩建县级医院24所、妇幼保健院14所、疾控中心9所、乡镇卫生院180所、村卫生室1048所,18个深度贫困乡镇全部配备监护型救护车,50%以上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配备呼吸系统疾病早期筛查设备,贫困区县医疗基础设施设备不断完善。二是加强示范单位建设。规划建设西部基层医疗卫生服务示范机构270个,其中农村区域医疗卫生中心183个;市级临床重点专科创建项目评审向贫困区县倾斜,累计评审和培育项目44个,投入资金1200万元;培育中医重点(特色)专科项目72个,每个贫困区县至少新增1个中医特色专科;11所贫困区县乡镇卫生院入选“美丽医院”,全市乡镇卫生院标准化建设达标率100%。三是加强村卫生室建设。通过改扩建一批、联合设置一批、搬迁一批,村卫生室标准化建设实现全覆盖,通过调整规划设置和开展星级评定实现提档升级。截至目前,全市每个区县都有1所二级甲等以上县级公立医院、乡乡都有标准化卫生院、村村都有标准化卫生室,医疗卫生机构“三建好”目标全面实现,确保贫困人口有地方看病。
二、加强队伍建设,实现“看得好病”
一是加大人才培养力度。实施优秀基层人才选拔培养项目,选拔培养贫困区县医疗卫生机构学术技术带头人100余名,累计培训卫生人员2.5万人次。深化基层卫生职称改革,单独组建基层高评委,建立基层职称评价体系,打破学历、资历和岗位限制,实施降分免考政策,五年晋升基层卫生高级职称841人,其中基层全科445人。二是加大人才引进力度。实施基层紧缺实用专业技术人员和乡镇卫生院属地化医学专科生考核招聘项目,五年为贫困区县招聘急需紧缺人才2200名、属地化专科生340名。三是加大“空白点”消除力度。指导20个区县开展“县聘县管乡用”和“乡聘村用”试点,加大全科医生培养力度,通过派驻、巡诊解决少数村卫室无常驻合格村医问题。18个贫困区县全科医生注册人数达3844人,每万名居民有全科医生3.19名。对3700名乡村医生开展执业能力和专项服务能力培训,村医中执业(助理)医师比重上升到25.7%。医疗技术人员“三合格”目标全面实现,确保贫困人口有医生看病。
三、加强政策保障,实现“看得起病”
一是精准落实政策。建立“三保险”“两救助”“两基金”(基本医保、大病保险、医疗救助为基础,商业补充保险、疾病应急救助、扶贫济困医疗基金、健康扶贫医疗基金)多重医疗保障体系,落实资助参保政策,实行“两升两降一取消”倾斜报销办法,贫困人口医疗保障水平不断提高。截至9月底,贫困人口住院费用自付比例控制在10%以内,重特大疾病、慢性病门诊费用自付比例控制在20%以内,累计享受报销优惠政策180余万人次。二是精准实施救助。大病专项救治病种从早期的9种扩大到33种,累计大病专项救治7.16万人,重病兜底保障37.53万人,做到“应治尽治”。落实家庭医生签约服务,148.5万在家且有签约意愿的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实现签约服务全覆盖,4类重点慢病患者签约服务管理累计13.93万人,做到“应签尽签”。大病集中救治进度、慢病签约服务、重病兜底保障率均达100%。三是建立监测预警机制。对基本医疗有保障突出问题和存在致贫返贫风险人员实行动态监测、跟踪预警。加强贫困户新冠肺炎患者救治和愈后追踪监测帮扶工作,逐户建立台账,“一对一”帮助解决实际困难和问题,防止因疫因病影响脱贫或致贫返贫。
四、加强便民举措,实现“方便看病”
一是严格落实“先诊疗、后付费”和“一站式结算”。贫困区县所有医保定点公立医院“一站式”结算平台全面运行,设立贫困患者综合服务窗口1573个,实现贫困人口身份信息自动识别、医疗费用报销金额自动核定、贫困人口自付费用即时结算,累计180余万人次享受“先诊疗、后付费”。二是深入推进分级诊疗。明确66个基层首诊病种,建立10类重点疾病双向转诊制度,细化15个单病种转诊指征,贫困人口县域内就诊率97.67%。三是大力推进综合医改。以“医通、人通、财通”为目标,在25个区县开展紧密型县域医共体试点,将14个贫困区县全覆盖纳入试点范围,试点区县基层诊疗量同比增长9.42%。在3个贫困区县开展“5G+卫生健康扶贫”试点,依托医联体、医共体开展远程医疗服务对口支援,贫困区县乡镇卫生院实现远程诊疗服务全覆盖。完成贫困区县全民健康信息平台建设,实现电子档案和电子病历等数据汇集与共享。
五、加强健康促进,实现“防得住病”
一是完善疾控预防体系。编制结核病、慢性病防治等5个“十三五”专项规划,深入实施农村妇女“两癌”检查、儿童营养改善和新生儿疾病筛查项目,推动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深入实施贫困地区健康促进三年攻坚行动,对职业病、地方病和传染病实行专病专防专治,在4个贫困区县12个尘肺病患者较多的乡镇开展建设肺康复站试点。二是实施健康中国重庆行动。出台《健康中国重庆行动实施方案》,开展健康知识普及行动、国民营养及食品安全宣传活动,连续举办科普知识讲解大赛,常态化开展“健康中国巴渝行”活动,深化“三减三健”活动,每年开展健康科普讲座2万场以上,推动健康教育进课堂、进家庭、进社区、进单位,创建全国健康促进区县8个,18个贫困区县居民健康素养水平提升到19.79%。立体式科普助力新冠疫情防控,制作印发疫情防控健康科普海报、折页3160万余份,发送科普短信34亿条次;制作专题科普节目150余期、新媒体产品680余件,总点击量超过25亿次。三是推进人居环境改善。结合乡村振兴和农村人居环境改善行动,大力开展爱国卫生运动,深入实施农村“厕所革命”,18个贫困区县累计改建农村户厕221.4万户,卫生厕所普及率78.12%。
六、加强对口帮扶,实现“帮有成效”
一是做实行业帮扶。市和区县二级以上56家医院1105名医务人员对口帮扶贫困区县医院和乡镇卫生院,重点开展肿瘤、儿科、精神、麻醉等紧缺专科帮扶,累计诊疗患者13.5万人次,开展手术1.2万台次,增加新技术和新项目727项,“传帮带”培养各级医务人员4.1万余人。10家市级三甲医院“以院包科”帮扶城口县人民医院成功创建“二甲”医院,二是做强定点帮扶。扶贫集团45家成员单位定点帮扶黔江区金溪镇,累计筹集资金6074万元,打造脱贫产业项目“三金”(金溪护工、金溪被服、金溪农场)品牌,实现产值近4000万元,带动近7000人增收致富。三是做深鲁渝健康扶贫协作。累计投入1.9亿元,实施并完成鲁渝协作项目93个,山东各级医疗单位与14个贫困区县“院院结对”98个,1000余名山东专家来渝支医,每年实施“五个一百”培训工程(培训乡镇卫生院院长、优秀乡村医生、中医临床骨干、远程诊疗系统骨干、卫生管理人员各100名),“站立行动—髋膝关节置换项目”惠及贫困患者近600名。